本科生多篇SCI论文+初中专利?“副院长父亲”引争议!校方启调查

青萍之末 3天前 阅读数 26 #社会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刘某乔的履历引发全网轰动:14篇SCI论文、3项国家发明专利、国际顶尖高校录取……然而,随着网友深扒,这份“金光闪闪”的简历背后,却牵扯出一连串令人瞠目的疑点:初中生竟成专利发明人?论文署名全非一作?父亲竟是该校副院长?

据知网数据显示,刘某乔参与的14项发明专利中,最早申请时间为2016年。而按年龄推算,当时的刘某乔仅是一名初中生。更蹊跷的是,这些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均非刘某乔,而是重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某华(12项)和刘某龙(2项)。申请单位中甚至包括“重庆市第七中学校”,与其初中背景直接关联。

在ResearchGate和谷歌学术检索中,刘某乔确实署名了14篇SCI论文(5篇一区、9篇二区),但无一担任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多排在第三、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11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中均出现刘某华的名字。业内人士指出,论文的核心贡献者通常为一作和通讯作者,其他署名者可能仅参与辅助工作。

多位重庆大学学生向媒体透露,刘某乔与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实为父女关系。刘某华不仅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还曾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手握超100项发明专利。网友质疑:父亲主导的科研项目,女儿频繁挂名,是否涉嫌学术资源“世袭”?

面对舆论压力,重庆大学于5月8日紧急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核查,若发现不当行为将严肃处理。然而,事件发酵至今,刘某华本人始终未回应媒体采访,校方也未披露调查进展。

刘某乔事件折射出两大矛盾:一、若学生确实参与实验,挂名无可厚非;但若仅因亲属关系“搭便车”,则是对学术公平的践踏。二、国内重一作,国外认共同作者,制度漏洞可能催生“镀金产业链”。

学术成就本应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而非权力与资源的筹码。重庆大学的调查结果,不仅关乎一名学生的名誉,更关乎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信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青萍之末

青萍之末

热点新闻,娱乐,历史,电影,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