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嘘中国人的抗压能力,以此为荣,请问还要脸吗?
在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奇怪的"抗压美学"正在流行,人们以能够承受超长工作时间、忍受不合理待遇、适应高压环境为荣。社交媒体上充斥着“996是福报”、“年轻人就该吃苦”的论调,仿佛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炫耀的品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念,正在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推向身心崩溃的边缘。
“中国人特别能吃苦”、“中华民族是最坚韧的民族”,这类话语我们耳熟能详。它们被包装成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实则是一种精神麻醉剂。这种叙事通过三个渠道被不断强化:
首先是教育系统。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某重点中学甚至在校训中直接写道:“今天不吃苦,明天就吃土”。这种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制造考试机器。
其次是职场文化。“狼性文化”在科技企业大行其道,某知名企业高管公开宣称:“不能接受加班的人不配留在我们公司”。更可怕的是,这种压榨被美化为“奋斗精神”,拒绝者反而会被贴上“不能吃苦”的标签。
最后是媒体宣传。影视作品中,那些不顾健康、牺牲家庭的工作狂往往被塑造成正面典型;新闻报道里,带病工作、放弃休假的案例被当作模范宣传。某电视台甚至制作了一期名为《凌晨四点的城市》的专题片,将熬夜加班浪漫化。
这种对“抗压能力”的病态推崇,掩盖了几个残酷的社会现实:
第一,它不是美德,而是无奈。大多数人的“抗压”并非自愿选择,而是迫于生计。当房价是收入的几十倍,当“35岁危机”真实存在,当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普通人除了硬扛,别无选择。
第二,它在为制度缺陷开脱。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韧性考验,是典型的责任转嫁。996不是福报,而是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的表现;“吃苦耐劳”不应成为企业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
第三,它在制造虚假优越感。通过将苦难神圣化,既得利益者成功转移了矛盾焦点。一些企业家一边鼓励人们做血汗员工,一边送其子女正在海外享受优质教育,这种双标令人作呕。
对“抗压能力”的过度推崇,正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一是,心理健康危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500万,职场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比例超过70%。某互联网公司年度体检报告显示,90后员工异常指标检出率高达99%。
二是创新活力枯竭,长期高压环境扼杀创造力,某研究院调查发现,在“加班文化”盛行的企业,员工创新意愿必然下降。真正的进步需要思考的空间,而非机械的劳作。
三是社会关系异化,当“搞钱”成为唯一目标,人际关系变得功利而脆弱,“能接受经常加班”是某些企业最受欢迎的员工,却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择偶条件之一。
我们需要的不是“抗压”,而是尊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以民众能承受多少苦难为荣,而应以能避免多少不必要的苦难为傲。真正的文明进步体现在,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包括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完善加班补偿机制、保障带薪休假权利等。德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1.5倍,但年均工作时间少400小时。
体现在社会福利的全面提升,包括可负担的住房、优质的医疗、普惠的教育等。北欧国家的高幸福感,正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上。
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包容,成功不应只有一种定义,人生除了拼搏,还有体验和思考的权利。
我们应该拒绝苦难美学,找回生活尊严,吹嘘抗压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害者对施虐者产生依赖甚至崇拜。中国人当然有韧性,但这种韧性应该用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忍受本可避免的苦难。
下次再有人夸你“抗压能力强”时,不妨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承受这些压力?解决压力源头,不比炫耀承受能力更有意义吗?一个让公民活得体面、有尊严的社会,远比一个推崇“吃苦文化”的社会值得骄傲。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今天,我们是否仍在用“抗压能力强”来自我欺骗?是时候打破这个幻象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