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因英国觊觎西藏而筹备建立西康省,但到抗战时才正式成立

史海撷英 14小时前 阅读数 6 #历史

西康省名来于境内的康巴藏区,省会曾设于康定、雅安等,与四川、云南、西藏和青海相接壤。西康省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的四川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昌都市、林芝市。1955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今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并入西藏。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在抗战的烽火中,西康省正式建省。1955年9月,西康省正式撤销。虽然西康省的建制总共只存在了16年9个月,但西康省却在中国西部烙下了深深的一道烙印。西康省是内地进藏的要道,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西康地域

西康的“康”,即康巴,是传统意义上的藏区三大区域之一,藏区有典: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康巴藏区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与地理上的大横断区域高度契合,被称为“人域”,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康巴藏区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

此地在周代为西戎、西羌之地,汉代为图伯特地,唐、宋两代皆称吐蕃。早在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东部藏区”和“西部藏区”的地理概念了,在当时的文献中,吐蕃将东部藏区称为“多思麻”和“朵甘思”。后来,这两个名称被元朝统治者沿用。在淳祐七年(1247年)凉州会盟之后,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元朝分别在此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多思麻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从而在行政上确定了“卫藏”、“安多”、“康”的范围。

明朝设朵甘行都司,清朝征服青藏高原后,雍正帝对大藏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康区分拆,以打箭炉(今康定)为界,西部归达赖喇嘛管辖,东部划归内地。其中理塘、巴塘、察雅、昌都划归四川,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划归云南。这一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基本定型并沿用至今。

西康地理

西康省西部为青康藏高原的一部分,整体地势高耸,人烟稀少,地势皆在3000米以上。西北部多在4500米以上,但地表起伏较小,属高原地形,为藏北高原之一部分。中部为纵谷地形区,高大山脉皆呈南北走向,平行排列,两山间之谷地则有大河奔流,有多条大河贯穿而过,包括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等。东部为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势较低平,是全省的精华区。

所辖管辖主要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市、林芝市等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面积估计为为45万1521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东至雅安金鸡关与四川分界,西至德格、巴安以金沙江与西藏相接,北至石渠一带与青海相连,南至会理、盐边与云南相邻。金沙江以西,至泡河老-鹿马岭-屈罗穆达一线,为西藏占据。西邻西藏地方,北邻青海省,东邻四川省,东南邻云南省,西南与印度接壤。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人口普查结果,西康省人口为165万1132人。

西康孕育

清末筹备设立西康省,其直接原因是英国对青藏高原的觊觎。西康东连内地,西接西藏,历史上便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因此当时清廷朝野的有识之士看到西南地区和西藏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之后,清廷之中许多人提出了大力经营川边、固川保藏的对策。

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英国借口保护英商人安全自由通商,从锡金进兵西藏,发动江孜战役,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城下之盟《拉萨条约》。

建昌道员赵尔丰一眼看透了英人的野心,上书四川总督锡良,在川边地区废除土司等特权,改土归流,设立县制,划为行省,以防止英帝的分裂手腕。锡良上奏清政府,请批准建省计划。“将腹地三边之倮夷,收入版图,设官治理……三边既定,则越巂、宁远亦可次第设治,一道同风”。

“力主改康地为行省,改土归流,设置郡县,以丹达为界,扩充疆域,以保西陲”。“改造康地,广兴教化,开发实业,内固蜀省,外拊西藏,迨势达拉萨,藏卫尽入掌握,然后移川督于巴塘,而于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据称:“锡良嘉其议,据以入奏,廷旨报可。”这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经营西康的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改土归流,西康建省,卫川图藏御英。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尔丰向四川总督锡良上“平康三策”:第一策是整顿治理西康与川滇腹地边境野番地区。第二策是将西康改土归流,建为行省。第三策是开发西康,联川、康、藏为一体,建西康省。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川边地区发生“巴塘之乱”。事发以后,四川总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奏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会同“剿办”。六月平定巴塘、理塘。随后,马维骐回川,赵尔丰留任炉边善后督办,处理巴塘、理塘改土归流事宜,并继续征战乡城等地。

赵尔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锡良、绰哈布奏清廷“趁此改土归流,照宁夏、青海之例,先置川滇边务大臣,驻扎巴塘练兵,以为西藏声援,整理地方为后盾。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清政府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川滇边务大臣的设立,揭开了川边地区改土归流的新篇章。

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丰改署四川总督,以傅嵩炑代理边务。傅嵩炑体察边情,于当年8月具奏清廷,在奏折中,建议川边改设行省,拟名“西康省”。因其地古代是康地,又在西部,西康省名由此而来。并详细解释了川边建省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西康省可以“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垮台,建省之议遂搁置下来。

预备建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驻西藏清军相继哗变。达赖遣藏兵内,攻陷般多、乍丫、察木多等地。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调四川都督尹昌衡任川边镇抚使兼西征军总司令,率兵西征。云南都督蔡锷也派滇军入西康声援。川军大破藏军于理塘、巴塘之间,收复察木多、乍丫各地。民国七年(1918年),西藏军队克陷昌都城后,将部队分并南北两路进军,北路方面军很快占领金沙江西岸十三县,并且渡江攻占瞻堆,包围甘孜。在英国仲裁下,于8月19日签订川藏昌都停战条约。西康与西藏地方发生边界纠纷,史称康藏纠纷。

民国元年(1912年)7月,袁世凯就曾命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领西征军平定川边局势,同年10月,北洋政府设立了川边镇抚府,尹昌衡则兼任了镇抚使。民国二年(1913年),川边地区的级别进一步上调,将川边镇府改设为川边经略史,川边领略史的职衔更是相当于各省的都督。

民国三年(1914年)6月,北京政府改川边道为川边特别行政区,置镇守使,府州一律改县。民国六年(1917年)秋,达赖再次大举进攻川边,川军节节败退,宁静、察雅、德格、邓柯、昌都、石渠、白玉等11县先后失守。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与藏方订立《绒坝岔协定》13条,承认现状。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北洋政府裁撤镇守使,任命刘成勋为西康屯垦使,川边政局未有改变。当年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

刘文辉

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时四川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阀刘文辉击败占据西康的刘成勋第23军,并将其吞并,从此之后,刘文辉成为西康的实际统治者。与此同时,北伐战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北洋政府被推翻,国民党的国民政府成为中国的新一任统治者。

西康建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刘文辉为川康边防总指挥。同年3月10日,在康定设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统辖西康的民政财政。韩霈、吴泽三、胡人纪、陈启图四人任委员,龙邦俊为主席委员。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18日,发生大金寺与白利寺的冲突。由于甘孜县知事韩文琦处置不当,当地军事长官不明实情,派兵剿办大金寺。大金寺派人入藏求达赖帮助,演成战争。激战数月,死伤盈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康军大败,藏军攻陷甘孜、瞻化两县及炉霍的朱倭乡,理化的穹坝、霞坝二村。国民政府电令双方停战,听候中央解决,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唐柯三前往调处。后又交由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办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川康边防军与青海马步芳部联合反攻,驱藏军至金沙江以西,收复民国七年(1918年)失陷的德格、白玉、邓柯、石渠4县,与藏军互扼冈拖而守。同年9月,刘文辉、刘湘之间爆发战争,刘文辉命令驻旅长邓骧与藏方订立《冈拖条约》,规定双方以金沙江为界,双方停战撤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达赖趁川军内战,刘文辉无暇西顾之际,再度进犯西康。同年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圆寂,侵康藏军退归原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藏军猛攻邓柯县城,与川康军展开激战。为了解决西康问题,国民党中央决议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以加快西康建省事宜,并于12月任命刘文辉、诺那、刘家驹、张铮、冷融、段班级、向传义等七人为委员 ,以刘文辉为委员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正式成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广州、长沙、武汉、太原、归绥(今呼和浩特)以东的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汉失守后,日军开始了对重庆的大轰炸。

刘文辉

因抗日战争的持续扩大,局势的日渐危急,四川省政府和西康建设委员会向行政院呈文指出建西康省的必要性。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刘文辉与蒋介石在汉口会面,蒋答应将西昌和雅安划给刘文辉、西康的财政会由四川和国民政府补助并提出拨款援建川康公路。

经国民政府同意,西康建省委员会与四川省政府协商,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1日起,将四川省西部的雅安、芦山等14县,金汤、宁东二设治局改隶西康。这样,西康所辖有32县和两个设治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28日,行政院致电刘文辉批准建立西康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正式实行“川康分治”,成立西康省,刘文辉为省主席。至此,西康省在筹备了近三十年后,终于瓜熟蒂落。西康省的成立,对川西地区经济、政治、文教等各项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刚刚成立的西康省,征兵、征工,组训民众,编查保甲,修筑公路,整理机场……种种工作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一时之间,一场雄心勃勃的新西康建设计划快速推进。那段时期无论是人民还是官员,心中都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尽自己之力建设好这个刚刚建立的省份。

在康区,高原面积占大多数,以发展畜牧为主,畜牧副业为辅,森林丰富,只待交通发展,即可施行大规模之开采。在宁属西昌地区,气候温和,特产丰富,“现本省对于宁属积极推行之经济建设,便是着手于垦殖事业,与夫农业之改良指导。宁属之矿产,可以说无不具备。”在雅安,雅属所产之茶,行销康藏,康藏民众,非此不生,边茶为雅属农村最大副业。此外因接近川省,掌握水陆交通枢纽之故,应偏重于轻工业之建设,近年已经举办者,如制硝工厂、木材蒸馏厂、造纸厂、制碱厂、制革工厂、陶瓷工厂等,均已收得相当成效。雅属的矿产,也有可观,荥经产铁尤丰,更兼产煤,如经开采,煤、铁可平行发展,又以接近四川运出供用。

同时西康省作为当时抗战的大后方,此时西康建省除了“治藏必先安康”,对于抗战也有许多积极意义。西康建省之后,先后开通康青、康滇、康川公路,成功为抗日开辟了一条川滇印的国际运输线,加上西昌的小庙机场,这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后来又修建了中印公路,都对大后方的交通运输,接收国际援助物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刘文辉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当年12月9日,国民政府西康省主席、第24军军长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今彭州市)通电起义,宣布西康省和平解放。

但当时盘踞西昌的国民党部队人数众多,蒋介石也想以西昌为中心继续抵抗解放军进攻,12月15日,已逃至台北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西昌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贺国光为西康省政府主席,在西昌就地组建新省府。1950年3月12日,西昌战役开始,3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军于大陆的最后据点西昌,胡宗南见败局已定,匆忙登机离开。3月27日,解放军进入西昌。4月初,西昌战役结束,近3万名国民党溃军散向各地。民国政府治下运行了11年的西康省政府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昌也只当了三个多月的西康省临时省会。

西康撤销

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进驻雅安,随即成立雅安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廖志高,副主任刘忠、白认。雅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开始正式接管西康省的军、政、民、财工作,在接管旧政权,开展征粮剿匪、生产自救等工作的同时,开始筹建新政权机构。

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为廖志高,副主席张为炯、鲁瑞林、格达活佛(藏族,甘孜县白利寺活佛,1950年8月24日在西藏噶厦遇害圆寂)、夏克刀登(藏族)、果基木古(彝族)、刘聚奎(1952年9月——1954年1月)、白认(1953年8月——1955年1月)、康乃尔(1954年7月——1955年1月)。省人民政府初定驻康定,后移驻雅安。

此时的西康全省辖康定、泸定、甘孜、昌都、雅安、芦山、西昌、盐源、天全、宁南、荥经、汉源、冕宁、昭觉、会理、盐边、越嶲、宝兴、德昌、泰宁等48县以及宁东、金汤、普格、泸宁4设治局。

西康示意图

西康解放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立即在西康大地展开,当时,“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在成都招收青年学生1000人,这些青年学生经过短期训练后,唱着“到西康去”的歌曲,从成都出发徒步走到雅安,投身西康省建设,很多人一辈子都留在了雅安等地。

1955年至1954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一些面积较小或人口较少的省份,包括松江、热河、绥远等,西康省也在撤销之列。1955年7月30日,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西康省建制的决议,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各县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西康省人民委员会于1955年9月底撤销,其政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接管。至此,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正式建省到西康省撤销部分并入四川省,西康省的建制共存在了16年9个月。

西康省的撤销,主要原因是它设立的前提已经不存在,新中国已经有能力控制西藏地区,无须再为防范英国对西藏的野心而设立“缓冲省”。而且西康经济条件薄弱,地广人稀,确实也很难支撑起一个省份的运行,撤销也便成为一种必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