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眼中的21世纪中叶空战场景,对第六代战斗机的性能要求
在21世纪的空战场景里,当然有无人机大显身手的时候。届时,在每一架飞机里都将有一个人工智能大脑,能够真正在战斗中取代人。而在此之前,要慎重考虑每一架战机都必须要有侦察无人机、油料和弹药运载无人机环绕支撑。可以使用这些无人机来保障有人战斗机,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无人机不被截获或者被压制,除了在南极上空,在其余任何地点都可能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导致军事冲突,而电子对抗手段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
当然,现代战斗机飞行员有许多帮手:能够看得更远的预警机,能够解决许多问题的电子对抗飞机,防空和远程探测系统,逐步联成一体的信息指挥网。这一切,使得雷达探测距离变得更远,飞机和地空导弹系统的武器射程增大,飞机从昂贵变得更加昂贵,出现了电子对抗飞机和预警机这一类支援飞机后,无人机取代有人机和人工智能取代飞行员暂时还做不到。
如果说二战时“大队对大队”级别的空战处于厚度约1千米、距离2-4千米的空间,那现代条件下使用飞机射击武器的“狗斗”已经成为历史。今天很难设想使用航炮的空战,近距导弹空战距离5至30千米,中距达到约100千米,远距达200千米,而且距离还在不断增大。实际上,空战的舒适距离是150-200千米。这是最舒适的距离,因为隐身飞机在这一距离上可以可靠地发现敌人而不被敌方侦知,可以悄悄地接近敌机或发动攻击。
当然,发射导弹将暴露隐身飞机的位置,对方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和躲避导弹。这个时候战机的超机动性至关重要。现代空空导弹的速度达到4-5马赫,即1700米/秒,这样的导弹飞越100千米需要58-62秒,导弹的喷气发动机工作时长约120秒。被攻击飞机的飞行员有整整一分钟的时间做出应对行动,如自动发射红外诱饵弹,机载防御系统释放阻塞式干扰,飞行员可以采取大幅机动动作摆脱导弹追踪。因为燃料有限,导弹后续不能多次加速转弯。因此,导弹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谁的更精准,燃料储备越多,谁就更有优势。
未来空战的大致场景是:地面跟踪雷达或预警机将努力发现敌人;战机尽量伪装,升空后等待外部指令;进入规定空域后,试图在最远距离上使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窄波束发现敌机;发现和截获敌机后,从最远距离发射导弹;不进入敌人的雷达探测区,飞行员在导弹导引头启动之前修正导弹飞行;如果被敌人发现,在对方发射导弹时,激活飞机的机载防御系统,随后撤往安全距离。此时无人机可能很有用,可以在红外和无线电频段模拟有人战斗机的位置的姿态,吸引对方导弹的攻击。
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空战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挥刀乱砍,而是两名狙击手之间的对决。精确对精确,隐蔽对隐蔽。要具备及时变换阵地的能力,在远距离上相互射击,大致如此。据此可以推测,第六代战机需要具备这样一些性能和要求:
强大的远程有源相控阵雷达,可用于释放干扰,但主要任务是在最远距离上发现和截获目标;隐身,可以悄悄接近至攻击距离;高机动性和速度性能,可以避开敌人的导弹;配备高效计算机的强大机载防御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威胁并采取对抗措施,即释放干扰,发射红外诱饵,释放假目标;制导和发射反导导弹;网络中心化,即能与地面、水面和空中的目标指示和信息处理中心展开即时协同;装备有两级、甚至三级的先进导弹,射程200-400千米,自己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距离目标40-100千米展开工作,高速机动。
这就是二十一世纪中叶歼击机的面貌描述,暂时还看不到四周的无人机蜂群和座舱中的人工智能。即使有,也是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