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鹏“落魄”搬离豪宅引发网友热议: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5月13日,李亚鹏的妻子海哈金喜发布了一条搬家视频。
画面里,她带着母亲和弟弟,手忙脚乱地搬着杂物,背景是一间明显老旧、陈设普通的房子。
这是他们的新家,不再是从前的大平层豪宅,而是普通小区里的三居室。
他们搬家没找保洁,也没请搬家公司,全靠家人自己动手。
唯一缺席的是李亚鹏。他出差在外。
而该视频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
评论区里充斥着熟悉的调侃:“幸好我菲跑得快。”
网友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李亚鹏“又投资失败”的剧情走向。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被视作又一次现实版的“理想主义破产现场”。
曾经的明星,商界的理想派,如今只能靠妻子独自打包行李。
而过去那个与王菲并肩出入、身价不菲的李亚鹏,早已不见踪影。
如今的李亚鹏,更像一个倒在风口之外的孤勇者。
早在2023年,他就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名下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
而更早前的2015年,他就因丽江雪山艺术小镇项目官司,被泰和友联公司告上法庭。
案件持续六年之久。
李亚鹏当时承诺赔付的4000万元始终未能到位。
他甚至在法庭上带着哭腔哀求延期:“我已经无路可走,需要我跪下,需要我趴下都可以。”
该项目最初启动于2008年,李亚鹏雄心勃勃,拉来了6000万资金,构想宏大。“要做一个中国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艺术小镇。”
但当时的市场环境,与他的理想主义严重错位。
彼时,上海的房价均价不过2万多元,雪山小镇最小的别墅却卖到四五百万。
结果可想而知。
李亚鹏的“但求最好,还求最贵”的理念,换来的不是赞誉,是烂尾。
有人说他把项目当艺术品来做。可房地产讲究的是资金周转率,不是工艺美学。所以李亚鹏在这场情怀博弈中,一败涂地。
他把51%的股权低价出售套现,还是无法填上资金窟窿。
2012年之后,这个曾被他定义为“中国文化乌托邦”的项目,变成了债务泥潭。
但他并未就此收手。
在直播兴起后,他又下场带货。
他有喊节气的短视频。
有高价茶具的展示。
还有动辄上亿古董的镜头。
情怀依旧拉满,商业转化依旧无力。
他试图用茶、酒、文化讲述“高人一等的审美”,却忽略了受众早就脱离了这种调性。
他做白酒,定价高、包装简陋;他买茶园,概念大过实质。
他再一次陷入“花钱容易,赚钱难”的陷阱。
一位曾与他合作的人评价:李亚鹏总是热情高涨,但落地能力太差。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始终无法把理想主义转化为落地的商业逻辑。
电视剧里他可以演出一身正气的大侠,但现实的商业世界,没有滤镜和剧本。
连朋友也说,他做人太厚道,管理松散,财务漏洞百出。
早在2000年,李亚鹏做制片人时,就给自己的剧集投资了800万,是同期电视剧成本的两倍。
他让演员和场工都坐飞机,住五星酒店。
有人打车回家要报销路费,他也照批不误。
对员工宽容、对制度松散,最终让他频频被坑。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
“也不适合做企业。”
他的投资,如同八爪鱼一样毫无章法。
连王菲都曾评价:李亚鹏的商业逻辑太感性。
谢霆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是王菲的前任,谢霆锋的商业策略则理性、克制。
2003年他创立“PO朝霆”影视特效公司,当时市场空白。
他用动态追踪技术服务奔驰、宝马等高端客户,技术驱动赢得口碑。
后期,又与英皇合资成立食品品牌“锋味”,布局线下门店与授权合作。
他不靠名气炒概念,而是用产品打口碑。轻资产运营、技术护城河、明确目标用户,是谢霆锋成功的三板斧。
而李亚鹏每次投资都“情怀先行”,商业模型模糊不清。
一个是现实主义商人,一个是浪漫主义理想家。
有人说,李亚鹏的一生,就是“拿演员的剧本,演企业家的戏”。
可现实不是演戏。
李亚鹏至今没有破产清算,但他已经在一次次投资失败中,被彻底耗干了名誉与信用。
如今,他的商业标签已不再是“明星老板”,而是“老赖”。
而曾经那个风光无两的“琼瑶男主”,已在现实里,被彻底碾压。
没有人能永远靠情怀讨生活。
理想若不落地,只会变成笑柄。
搬出豪宅,不过是李亚鹏一连串错误决策的延迟后果。
只是这次,连体面都没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