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间站已经扛不住了,神20航天员刚上天,就面临一项艰巨任务
神舟二十号刚刚对接,就将展开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在另一边的国际空间站中,美国人正在警告,该空间站快要“撑不住了”。
随着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空间站中,神舟二十号的三名宇航员也将在为期6个月的周期内,完成多项任务。其中有一项从神舟十七号开始持续至今的任务: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有人可能会好奇,难道过去这么久,中国的空间站依旧未能远离“太空垃圾”的威胁吗?
【太空中碎片的密度远超想象】
太空碎片越来越多,中国空间站扛住了压力
事实上,根据公开数据,全球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太空碎片已超2.5万片,毫米级碎片更超过1亿片。
由于太空中没有阻力,这些碎片以每秒数公里的高速度运动,即便微小碎片击中空间站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曾经中国空间站的太阳翼多次遭撞击受损,因此我们才从神舟十七号开始,新增了对空间站防御能力提升的任务。
随着人类的航天活动越来越频繁,且太空垃圾的回收难度很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太空碎片威胁只会不断提高,从潜在风险演变为日常运营的核心挑战。
【宇航员进行了大量相关训练】
不过我们倒也不必太过担心,中国通过神舟十七、十八、十九到二十号任务的连续实践,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碎片应对体系。
自神舟十七号起,我们的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成功对受损的太阳翼进行修复之后,后续出舱任务的性质,已经从“应急处置”转为“常态化任务”。
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太空碎片的防御手段,已经完成了从“被动补救”到“主动防御”的升级。
而且随着中国出舱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使中国能够从容应对碎片威胁。
此外,天宫空间站采用模块化设计,核心舱与实验舱可独立执行任务,这一架构在面临碎片威胁时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
但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我们不断为空间站延续寿命的同时,另一边国际空间站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中国空间站应对空间碎片得心应手】
国际空间站伤痕累累,NASA再次警告有解体风险
不久之前,美国宇航局警告称,国际空间站的运营风险还在增加,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时期。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国人第一次提起这个问题,比如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就曾呼吁,称要在两年内做好放弃国际空间站的准备。
那么美国政府对此事如何反应的呢?答案是没有反应,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
还记得此前在太空中“加班”超过9个月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吗?其中一位当众反驳了“国际空间站要完”的言论,称该空间站“春秋鼎盛”,远不到说放弃的时候。
我们无法得知,这位宇航员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说出这句话的,但毫无疑问,国际空间站面临的问题,可不是动动嘴就能解决的,想要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
国际空间站虽然在理论上需要坚持到2031年才有希望退役,但目前该空间站上裂缝、绝缘层破损等问题不断加剧,再加上日益严峻的太空碎片撞击,其实际运行时间显然会进一步缩短。
近年来,美国分给宇航局的预算不增反减,无论是后续不断提高的运营成本,还是延长空间站寿命需要投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都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那么美国的钱去哪了呢?答案是用于军费了,美方将当前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推动太空军事化进程上,哪里还有精力去管理一个用于科研的国际空间站呢?
要知道,国际空间站可是由足足16个国家共同出力,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才建成的人类太空奇观,如今却因为美国推诿责任,以及各国互相扯皮,很可能会提前分崩离析。
【国际空间站面临解体风险】
中美格局拉开差异,走上不同的道路
由于美国的《沃尔夫条款》,导致我们不得不独自进行太空事业的探索,最终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比较“讽刺”的是,曾经在太空领域水平“傲视全球”的美国,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还记得前文中提到的美国将太空领域的经费挪作他用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23年,NASA运营国际空间站的经费10.3亿美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将至9.93亿美元。
而在另一边,为了研究导弹预警和导弹跟踪卫星等一系列更具威胁性的武器,美国在2023财年向太空军拨款263亿美元,国际空间站获得的经费,两年加起来都够不到这个数字的零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始终以“和平开发太空”为核心目标,经费投入集中于空间科学应用与基础设施完善。例如,天宫实验舱搭载的高精度时频系统、空间冷原子钟等设备,均为长期科学探索服务。
【美国太空军事化挤占了大量经费】
通过30年航天工程的积累,中国已具备从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能力,这种自主性使中国能够“按需定制”解决方案,不再被美西方卡脖子。
而且根据最近的报道,中国空间站还将首次迎来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外籍航天员,向着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们在自己的航天事业顺利展开的同时,还能顺便帮关系友好的发展国家实现太空梦,格局比起满口叫嚣着“太空军事化”的美国来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随着国际空间站解体风险日益增加,其他国家是坚信美方的说法继续冒险呢?还是转向另一座更有前途,更加靠谱的中国空间站呢?要知道,我们还曾经与联合国向世界发出邀请,一同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合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舟二十号任务清单中的一次“例行维修”,到国际空间站敲响的“解体倒计时警钟”,太空竞赛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缩影。
我们通过将有限资源聚焦于可持续、可共享的太空探索模式,正悄然构筑起技术、成本与道义的三重优势,美方在该领域的衰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