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清朝建议推行剃发令的孙之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下场?

学社书香 1天前 阅读数 15 #推荐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建议剃发易服的孙之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下场?有多么的悲惨呢?简直太惨了!不仅被山东老家的农民起义军给宰了!而且死了之后,孙之獬一心效忠的大清帝国连个追悼会都没有给他开。

孙之獬更被清代聊斋先生蒲松龄文学鞭尸!在《聊斋志异》中《孙必振》篇,借同名角色影射孙之獬,称其“死后为鬼,永堕泥犁”。清朝人民也对孙之獬诅咒!乾隆年间,乡民将残存坟丘铲平土地改为农田,墓碑残片被用作铺路石。山东当地士子在孙之獬遗址刻石“獬冢无存,遗臭万年”!文人题刻羞辱孙之獬,见于清代笔记《淄川风物志》。

孙之獬这个人是在明朝万历十九年,出生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的博山区。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之后又在天启二年中了明朝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孙之獬读书能力是没得说,儒家孔孟之乡山东考编大省!天启年间的明朝是什么德行,大家也都知道。九千岁魏忠贤当家,东北的女真族人在闹事,大明帝国全国各地也在闹起义乱哄哄的。一心往上爬的孙之獬就赶紧朝着魏忠贤给贴了上去,专门负责帮九千岁打击东林党文官政敌!

孙之獬攀附魏忠贤积极参与阉党活动,主持编纂《三朝要典》为魏忠贤歌功颂德,迫害东林党人。孙之獬和九千岁潇洒了七年之后,阉党群体随着天启皇帝的驾崩走到了尽头。

1628年,崇祯帝朱由检清算阉党魏忠贤,而孙之獬被革职赶回了山东老家!乡居躺平16年。但是孙之獬的官运可没有完。

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之后,孙之獬就和过去遇见九千岁魏忠贤一样,立马贴了上去效忠满清。

顺治元年十一月,孙之獬身为了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孙之獬入京做官之后,他不仅把自己按照满人的样式剃成了金钱鼠尾,还命令自己的全家老小,全部改穿满人的服饰以示忠诚。不过,这个行为在当时的满人群体中并不是特别能接受。

根据《研堂见闻杂技》的描述:“当孙之獬穿着马褂入潮之后,满人群体就觉得这个人是非驴非马。”本来你就不是我们这边的女真满人受不了!汉人大臣那边就更不乐意接受孙之獬了。你这献媚的有点太过了,恶心的也受不了!满汉双方都不待见他。这下孙之獬就受刺激了,但是这种欺软怕硬的货色,他是没有胆量和外人发火,只能够对内用狠劲。

孙之獬灵机一动上书给顺治皇帝:“大清平定天下,可还是容忍天下人用汉人的衣冠!这不是让中国服从陛下,而是让陛下服从了中国。”

当时满清朝廷内部的一些满人,是反对推行全国剃发易服。毕竟打天下,就是为了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

孙之獬这么一折腾,激起了56个民族的矛盾!

我们这帮刚入关的满人,还没有享受当下美好生活,就得出差打仗。

1645年,孙之獬上言《剃发疏》献媚求荣首倡剃发,称“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先摧毁汉人意志推动清廷颁布“剃发令”。

孙之獬的这一番话下去,多尔衮就来劲儿了!剃发令立刻席卷了全国。

清代文人王家祯就说过:“剃发令残害江南百万生灵,就是因为孙之獬这个人!为了自己一时的虚荣无耻之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服。剃发令摧毁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伦理,成为激起民族矛盾的焦点。“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孙之獬建言献策推行剃发令造成的抵抗悲剧。江阴八十一日死17万人、嘉定三屠死5万人等历史惨剧爆发,反清斗争从政治反抗升华为文化存亡之战。

不过清朝很快就发现,孙之獬是属于钻空子溜须拍马,献媚特别厉害!满清一让他正儿八经当官管事儿,他就立马掉链子了。

于是没过多久,孙之獬就被清廷下旨革职!满清也把他赶回了山东老家。

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山东地区由于满清推行剃发令集结民变,爆发了《谢迁起义》。带头的是山东高苑人谢迁组织反清,连克数县淄川民众揭竿起义。

1647年清顺治四年,起义军破城攻入淄川,孙之獬及家眷被俘。据《淄川县志》记载,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施以酷刑:“遍刺其肤,插毛发于孔中”。意思是以钢针遍刺孙之獬全身,将头发插入伤口,后斩首孙之獬示众,其儿子、儿孙四人同时被处决。

起义军用麻绳缝住了孙之獬的嘴,再用钢针在他身上去插洞,把野猪毛给塞了进去,把孙之獬给折腾的奄奄一息。趁着他还没有咽气儿,就把他给肢解了。

孙之獬的死讯,传到满清京城之后,顺治皇帝就把吏部的官员叫了过来,想讨论一下抚恤的事儿。

当时的是侍郎陈名夏建议:恢复孙之獬原有的官职,再给点抚恤金就得了。但是,马光辉就表示说:孙之獬他已经被削去了官职!按理说这个抚恤就没有必要给他了。

清廷没有追究谢迁起义的责任,孙之獬却惨死被满清定性为“过度激进汉臣”。

顺治皇帝采用了最省钱的方式,一分钱的抚恤金都没给!对孙之獬也没有任何的追赠!甚至连表彰习文都没有。

乾隆年间,孙之獬被清朝官方扔进了《贰臣传》。

可以说,无论是大明帝国还是大清帝国,两朝都抛弃了孙之獬。

至今,淄川民间仍传唱童谣:“孙之獬,剃发刀,害人终害己,头落万人笑。”

今天,我们在淄博淄川区看到那座被砸毁的孙氏墓碑时,或许更应思考: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饱读诗书的明朝进士,投靠满清也就算了!为何异化成背叛民族、残害同胞的推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学社书香

学社书香

丨小说丨影视丨历史丨解读丨关注丨博主丨追剧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