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照顾病父,儿子感恩回馈20万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面临亲人分离的现实。
子女出国深造、定居海外,留下年迈的父母独自在故乡,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有时,一份跨越血缘的亲情,却能在这个看似冰冷的现实中,绽放出人性的温暖。
一位父亲和保姆的特殊关系,以及儿子最终的举动,或许会让你对亲情和感恩,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现代社会,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与父母分隔两地。
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孩子定居海外,父母在国内生病时,就很难得到及时的照顾。
我曾听楼下超市的阿姨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她父亲住院期间,隔壁床住着一位71岁的大爷,老伴一直陪护在身边。
他们唯一的儿子定居加拿大多年,因为往返费用高昂,一直没有回国探望。
大爷需要手术,医生要求家属签字,儿子却无法到场。
老太太偷偷抹泪,大爷无奈地对医生说:“小毛病就治,大病就算了,回家吧。
”这句话,听着让人心酸。
明明有儿子,却仿佛孤寡老人一般无助。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难以实现。
好在通讯和交通发达,多少弥补了“远游”带来的不便。
但如果子女对父母不管不问,那就实在令人心寒。
对于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更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早做打算。
人生无常,尤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陈维和丈夫早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婆婆去世后,公公独自一人住在老家。
后来公公生病,他们想接他一起生活,但他不愿离开故土,执意要落叶归根。
无奈之下,陈维夫妇为他请了一位保姆。
这位保姆比公公小8岁,丈夫已故,儿子定居英国,只有过年才回来。
她做保姆,并非完全为了钱,更多的是为了排解独自在家的孤独。
在保姆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的身体逐渐好转。
两人日久生情,最终决定搭伙过日子,虽然没有领结婚证,却彼此扶持,互相陪伴。
几年后,公公旧病复发,病情严重。
陈维夫妇决定回老家发展,既是为了结束漂泊的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公。
他们回到老家后,照顾了公公一年,直到他最终离世。
公公去世后,保姆也打算回自己家。
她觉得没有理由继续住在陈维家,况且多年的操劳也让她身体每况愈下,总是这里疼那里疼,药不离身。
而她的儿子一家仍在英国,一年回国一次,根本无法照顾她。
看到保姆的境况,陈维夫妇不忍心让她独自生活,况且她原本的房子也已破败不堪。
他们真诚地挽留保姆,让她留下来一起生活,如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陈维的儿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计划为儿子买婚房。
收入有限的他们,买房并非易事。
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保姆的儿子从国外打来电话,汇来了20万元,说是感谢陈维夫妇五年来对母亲的照顾。
陈维和保姆的儿子通了电话,对方再三表达感激之情,坚持让他们收下这笔钱。
挂断电话后,陈维感慨万千。
她和丈夫照顾保姆,从未想过得到任何回报,没想到保姆的儿子如此懂事和感恩。
这或许就是“好人有好报”的最好诠释。
陈维的公公和保姆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只是搭伙过日子,但陈维夫妇早已把保姆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
在他们心中,保姆多年来对公公的照顾,值得他们用同样的爱和关心去回报。
而保姆的儿子虽然远在国外,但也时刻牵挂着母亲。
他无法亲自照顾母亲,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孝心和感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陈维一家和保姆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跨越血缘的关爱。
它也引发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传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美德?
在面对类似的家庭情况时,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亲情与责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