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格陵兰岛图谋暴露霸权逻辑 中国主权议题不容交易
特朗普政府近期对格陵兰岛的吞并企图,撕下了美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虚伪面纱。从副总统万斯煽动格陵兰分裂的窜访,到特朗普威胁“不排除军事手段夺取”,华盛顿正将19世纪的殖民逻辑套用于21世纪的地缘博弈,而其双重标准更让国际社会看清:所谓“大国竞争”本质是霸权扩张的遮羞布。
3月29日,特朗普在接受NBC采访时宣称:“美国必须拥有格陵兰岛,丹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此前一周,副总统万斯以“评估防务”为名突访格陵兰岛美军基地,公然指责丹麦“忽视格陵兰发展”,并污蔑中俄“趁机扩大影响力”。
这套组合拳与2022年俄乌冲突前的美式叙事如出一辙,先制造“保护”借口,再推动“战略接管”。格陵兰自治政府总理埃格德强硬回击:“我们不属于任何国家!”当地民调显示,超80%居民反对并入美国。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斥责美方言论“严重侵犯主权”。
然而,特朗普对此充耳不闻,其逻辑内核早已暴露:2023年美国《北极战略》明确将格陵兰定义为“遏制中俄的关键支点”,控制该岛可垄断北极航道、稀土资源及导弹预警体系。
美国对格陵兰的野心,与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操弄形成讽刺对照。万斯声称“丹麦无力保护格陵兰”,恰如美政客炒作“大陆威胁台湾”;特朗普的武力威胁,则与美军在台海“自由航行”的挑衅一脉相承。这种“我动手即正义,你反击即侵略”的双标,正是美国维持霸权的核心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对扩张代价存在分歧。《华尔街日报》披露,五角大楼评估武力控制格陵兰需投入至少3个陆军旅及200亿美元年度驻军成本,而丹麦作为北约盟友的离心风险更难以承受。但特朗普显然押注“极限施压”策略,正如其在台海问题上一边售武一边要求大陆“保持克制”。
面对美国在格陵兰岛的冒险,中国需警惕其“议题联动”陷阱。部分美智库近期放风称“可默认中国对台行动以换取格陵兰利益”,试图将主权问题商品化。这种论调既是对国际法的践踏,也严重误判了中国的战略定力。
从法理看,格陵兰地位与台湾问题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联合国认可的丹麦自治领土,后者纯属中国内政,不存在任何“主权争议”。从实力看,中国2023年军费开支达2300亿美元,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覆盖台海全域,绝非格陵兰岛般可被武力讹诈。
历史的教训足够清晰:1887年日本策划“牡丹社事件”侵台,清朝妥协后反遭更大蚕食;1999年北约东扩接纳波兰,今日已抵近俄罗斯边境。若容忍美国吞并格陵兰,明日其霸权触手必将伸向更核心领域。
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任何外国无权干涉台湾问题。”2024年解放军台海联合巡航力度同比增加40%,《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细则加速制定,这些行动表明:中国不会用核心利益做交易,更不会在主权问题上等待“时机”。美国的扩张闹剧终将反噬自身,而中国的统一进程,注定由14亿中国人民亲手完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