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告御状有多大风险?乾隆:事情要给解决,告状的人也要杀了
【《——【·前言·】——》】
在清朝那会儿,向皇上告状被大家看作是找个说法的方式,可这条路子上头的危险,真是让人吓得心都要跳出来。
乾隆皇上对这事儿态度很明确,他觉得办事情就得雷厉风行,那些爱告状的人,说不定就被看成“坏蛋”,搞不好还得掉脑袋呢。
到底是啥原因让乾隆做出这么狠的决定?是为了保住皇位,还是为了撑住那个快烂掉的制度?这告状的事儿里头,到底掺杂了多少弯弯绕绕的利益纠葛?
小镇上的棘手事儿在那个不起眼的小镇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头疼的大事。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确实给镇上的居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原本平静的小镇生活,因为这事儿被搅得有点乱。镇上的居民们平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现在却因为这事儿,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有点微妙了。大家私下里都在议论纷纷,想知道这到底是咋回事,又该怎么解决。其实说起来,这事儿也就是一些日常的琐碎积累起来的矛盾,但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结果就越闹越大了。镇上的管理者们也是急得团团转,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平息事态,恢复小镇的宁静。好在,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镇上的居民们也都开始反思,觉得以后遇到事情还是得早点沟通解决,不能再让这样的小事儿变成大麻烦了。经过这一番折腾,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家也都明白了,不管事儿大事小,只要及时处理,就不会演变成棘手的事儿。
乾隆三十五年那会儿,周尚亲到了井陉县当官。这哥们儿是浙江仁山的,刚一来,还装得挺像那么回事,像个清廉的官。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他这当官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开始对老百姓各种搜刮压榨。
乾隆四十三年八月那会儿,周尚亲做得更过分了,他借买粮的名头,狠命地扣农民的买粮钱。本来该付九钱三分的,他却只给六钱,剩下的那些,全让他自己揣兜里了。
老百姓真是活受罪,一次次跑到衙门去要个公道,结果全让那些官差给蛮横地轰了出来。看着自家的粮食被糟蹋,血汗钱被扣下,大家心里头那个气啊,可就是没办法撒出来。
就在这时,他们忽然记起了村里那位受人尊敬的老秀才梁绿野。梁绿野在金柱村里办了个学堂,给孩子们教书,不管人家家里有钱没钱。他这人特别正直,村里的人都特别喜欢他,尊敬他。
乡亲们找到梁绿野,跟他讲了周尚亲做的那些坏事,梁绿野一听,心里立马就火了。他当然知道去告官会有什么后果,但瞅瞅乡亲们那无助的样子,他一狠心,决定站出来为大家说话。
勇士站了出来,为老百姓说话。
过完春节没多久,梁绿野就伙同几位当地的头面人物,往正定府赶,打算告状。他们仔细琢磨了状子,把周尚亲干的坏事一一列了出来。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一连串倒霉事的开端。
正定那儿的知府方立经,一瞅见那状纸,心里头立马就不乐意了。他琢磨着,这些百姓也太不懂事了,怎么敢去告发他们头顶上的父母官呢。
接着,他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周尚亲。周尚亲一听,立马装出一副啥都不知道的模样,紧接着就给方知府送去了厚礼。他还瞎扯一气,说梁绿野他们是想搞钱找事呢。
方知府当真了,他给梁绿野他们安上了个不好的名头,接着就把这事儿上报给了道台大人那边。
梁绿野他们心里头不痛快,琢磨着直接找上级申诉。于是,他们连忙赶往保定,打算找清河道还有直隶省的官府去说理。
他们压根没想到,清河那儿的道台沈鸣皋,其实早被周尚亲给收买了。沈鸣皋不光如此,还直接跑到直隶的按察使文禄那儿,跟他说最好别管梁绿野那帮人递的状子。他甚至琢磨出一个招儿,打算先把这帮人给扣押起来。
看着申诉的路越来越难走,梁绿野他们心里急得要命。他们得知正定有位皇帝派来的大官,就赶紧组织了一群人一起去申诉。
钦差大臣刘浩对这事儿压根儿没上心,他就是照着正定知府的说法办了,对梁绿野他们提的要求,直接就当没看见。
处在难关里的单独勇士
梁绿野发现没人能帮他伸冤,陷入了大麻烦。他把能找的官府都找了个遍,结果到处都被拒之门外。就在他觉得没希望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个念头——去京城告皇帝!
梁绿野心里一有了这个念头,就再也憋不住了。他答应了村里人的请求,揣着大伙儿东拼西凑的几两银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其他人回了井陉,结果倒霉地被官府给逮住了,安了个不明不白的罪名扔进了大牢。梁绿野到了京城,那叫一个迷茫,到处转悠也没个着落。不过还好,他碰巧遇上了一个老乡,是个老太监,叫单公公。
单老爷子对梁绿野说,要是想直接向皇上申诉,那就得去一趟皇宫。梁绿野一听这话,咬了咬牙,豁出去了,冒着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直奔皇宫去喊冤。
提督府的人一瞅见梁绿野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读书人,立马动手就把他给逮了。审问的时候,梁绿野一脸镇定,大声地把周尚亲干的坏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这时候,井陉县逃出来的老百姓梁二观,也跑到京城来申诉,结果一样被逮住了。他说的那些话,跟梁绿野告的状一模一样,这事儿就让乾隆皇帝上了心。乾隆心想,这事儿恐怕不是直隶总督他们说的那么简单,因此他决定要把这案子查个水落石出。
皇上大发雷霆,那桩大案子终于被查清了。
乾隆皇上总共八回发了命令,两回派了内阁的大官去查那案子,又叫内阁和军机处的大臣们一块儿审。到最后,他还派了个超有分量的人物——刑部的头儿福隆安去处理。
福隆安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乾隆皇帝的女婿,年纪轻轻的,就已经坐上了兵部和工部尚书的位子,还亲自带兵去平息了金川的叛乱。到了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那天,福隆安又接到了皇上的命令,让他亲自跑一趟正定去处理案子。
福隆安抵达正定后,就跟总督周元理说了皇上的命令。但周元理还是老样子,铁了心要收拾梁绿野他们。福隆安想弄个明白,就自己上阵,把所有跟案子有关的人和证人都问了个遍。
审讯一结束,梁绿野说的那些事儿,跟其他人的口供全对上了。反观周尚亲,他说的那些话漏洞多得跟筛子似的,到处都是疑点。到最后,还是周尚亲家的管家骆荣,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周尚亲怎么贪污粮款,还有行贿的那些事儿。
事情终于搞清楚了,案子也有了结果!福隆安连忙赶回京城,跟乾隆详细说了案情。乾隆一听,气得不行,立马下了重令:井陉县的知县周尚亲,因为私吞粮款,引发民乱,要给他判绞刑,还得当众执行,好让其他人长记性!
周元理这个直隶总督,因为办案不专心,还帮着那些坏官员,结果就被撤了职,等着被审查。但考虑到他年纪一大把了,以前工作也还行,就给了他个面子,没处罚得太重。给了他个三品官的头衔,打发他到隆兴寺去,负责寺庙的工程,算是让他将功补过了。
其他那些有牵连的官员,一个个都挨了罚,程度各不相同。工部侍郎刘浩的官职被往下调了,至于按察使文禄、清河道台沈鸣皋、还有正定府的知府方立经他们几个,直接被开除了官职,成了平民百姓,还被打发到新疆和军台去干活,算是给他们赎罪的机会。
在帝王的统治下,忠义之人难以立足。
当井陉的老百姓满心欢喜,以为终于盼来了正义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炸了锅:那些为百姓出头说话的梁绿野他们,竟然全都被判了重刑!
乾隆皇上发了道命令,说梁绿野他们告状,犯了《大清律》的规矩,所以全给杀了。梁绿野的四叔梁进文,被砍头时已经是个八十三岁的老人家了。梁绿野自己呢,也才四十七岁,就这么没了命。
乾隆为啥要对那些为老百姓说话的勇士们这样呢?他在案子定了之后发的命令里说,原因就在于他觉得自己过去“太过仁慈”。他觉得,就是因为自己太心软了,才让老百姓变得这么放肆。
乾隆皇帝心里头觉得,大清对老百姓的好,那都是冲着本分善良的人去的。谁要是敢拉帮结伙跟官府对着干,那绝对得狠狠收拾。他还讲过,“恶人一日不除,善人就没法安心过日子。”
乾隆下令,以后各地方的督抚碰到这类案子,得好好查查官员有没有贪赃枉法,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同时呢,对那些故意找茬、乱告状的坏人得狠狠惩罚,但也不能对那些贪官手软,得该罚就罚。
另外,他着重指出,虽说这事儿是那些官员挑起来的,但那些带头闹事的百姓,罪责也绝对不能轻饶。他还叮嘱督抚得拿井陉这事儿当个教训,好让各级官员都长点心,别再犯同样的错。
【《——【·结语·】——》】
井陉那案子把清朝统治者的狠劲儿给暴露无遗。乾隆处理这事儿,一边严惩了那些贪官污吏,一边又稳住了自己的皇权,真是下了不少功夫,费了不少心思。
不过,梁绿野他们挺身而出,尽管因此丢了性命,但还是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几百年过去了,梁绿野不顾一切为老百姓说话的英勇行为,到现在还被井陉的百姓们所敬仰和赞扬。
这段往事,算是中国封建时代百姓告官员事件里的一个代表,还被后人看作是研究清朝官员管理情况的关键例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