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群:董卿父母就是我岳父母,55岁当爸爸,我永远都是河南人
最近在短视频里看到张泽群教孩子说河南话,突然让我想起了这位被称为“央视最没存在感的主持人”。
比起撒贝宁的段子、康辉的vlog,张泽群的人生剧本实在是“不按套路出牌”。
他的故事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热搜加持,却藏着一种更厚重的力量。
说起张泽群,不得不提他那著名的“四次高考”经历。
从17岁到21岁,五年间他一次又一次地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现中传)。
当时的河南考生超百万,播音专业每年只招1-2人,他硬是和全省的尖子生死磕。
最惨的那年,他的专业成绩拿了第一,却因为文化课差了0.1分落榜。
搁现在,这样的经历早被营销号写成《五次落榜终成央视主持》的鸡汤文了。
但张泽群没有卖惨,也没有炒作,他只是默默地坚持,直到最后成功。
和董卿的绯闻更是典型的“开局一张图”。
2007年春晚后台,他帮董卿整理耳返的抓拍被解读为“求婚现场”;2010年拍纪录片时的拥抱被说成“地下恋情”。
最离谱的是,某八卦杂志甚至把他父亲葬礼上跪地的照片P图成“向董卿下跪求婚”。
这种魔幻现实,连《故事会》都不敢这么编。
但张泽群的应对方式很“老派”——不买热搜,不卖惨,2016年他悄悄和大学同学结婚,直到孩子四岁时才被拍到全家逛颐和园。
他在《人物》访谈里说过:“观众记住你的作品就行,我家厨房的酱油瓶没必要上热搜。”
说到家乡河南,张泽群倒是高调得很。
去年“河南卫视国风晚会”爆火时,他在直播里说了一句大实话:“不能让传统文化变成流量快消品,就像胡辣汤不能天天加海参。”
结果这句话被骂上了热搜。
但翻开他的微博,你会发现,从郑州城中村改造到信阳茶农滞销,三十多年来他发了7000多条与河南相关的内容,比很多本地官媒还勤快。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就像他总在节目里说的那句河南老话:“树高千尺不忘根。”
看着他55岁抱娃的照片,突然觉得这个时代挺需要这样的“非典型名人”:拒绝贩卖隐私,不屑制造话题,把“主持人”当成职业而非人设。
在这个人人争当浮萍的时代,有人固执地要做扎进土地的根。
或许观众早该明白:那个在青歌赛上严谨控场的身影,那个暴雨夜默默捐款的背影,那个抱着孩子傻笑的父亲,拼起来才是真实的张泽群。
张泽群的人生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热搜加持,却藏着一种更厚重的力量。
他不需要营销,不需要炒作,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样的他,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非典型名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