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成人里3.5个抑郁:“情绪”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
大家好~我是慕姑娘,一个努力发光、看书写字观影的独立单亲妈妈,奔跑在创作的路上。
文丨耶雅亿
编辑丨慕霂
最近,雅亿看到一组中疾控的数据,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6.8%,其中抑郁症为3.4%。9500万人罹患了抑郁症,每年28万人选择自杀。
别觉得这些数据跟你没啥关系。
因为,我在婚后发现金先生有情绪问题。
多年来,我感觉自己家是“小概率事件”。这几年,我发现抑郁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抑郁而自杀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新闻,时时刻刻都发生着。
比如,在长沙某小区,37岁的苏女士带年仅5个月的女婴从27层跳下,当场身亡。

苏女士和丈夫都是博士,苏女士还留洋海外过。
她有一个七岁的孩子,二胎刚刚来到世上。
事发当天,丈夫加班到凌晨四点回家,一小时后,苏女士就带着宝宝从另一栋楼楼顶跳下。
家人说:“她之前有一点症状(抑郁症),但没想到有这么严重。”
像苏女士这样严重抑郁的人,可能在自杀之前,多次向家人求助过,但这一切并没能引起家人的重视。
类似的情况,你身边多吗?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能听到某小区有孩子tiao楼,某公园有人跳湖……我都觉得,现在做家长,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能长大就行了。现在做伴侣,只要配偶活着喘气就行。其余的,真是浮云,是过眼云烟。

我常看我的婚姻督导,怎么辅导别人。
很多妻子一把鼻涕一把心酸,或是小夫妻针尖对麦芒地吵起来,我作为旁观者,内心挺羡慕的。
至少你那混蛋丈夫,求生欲很强。
至少你们吵,你们两个人畅畅快快,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他抹脖子了。柴米油盐里撕一撕逼,吵一吵架,也是一种幸福。
如果你家里有人是抑郁,你必须要小心翼翼跟他相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ta心里已经住了一个严厉的法官,时时刻刻审判你,也审判自己,他过得很苦啦。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说道:“没有一种批判比自己更强烈,没有任何一个法官比自己更严苛。”
我跟金先生一起接受督导的时候,督导有时候会被气崩,他会多次提醒金先生——你只在意自己的感觉吗?你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感觉里,你的家人会多么煎熬……

我以前会自怜,瞎了眼,踩上这么一个小概率。
现在,我会有很多悲悯,一个人在自己感觉里走不出来的时候,你踹他骂他批评他,都没啥用。100个成年人里有三个半是金先生这种情况的。相处一个屋檐下,被ta的负面情绪精神压制,应该不是少数。
好多抑郁症的家人,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为,太压抑了,经年累月充当对方的情绪垃圾桶。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啊。
要是没有这个经历,我怎么可能说脱口秀呢?
我现在认为,没有什么所谓的“负面情绪”是真正负面的。
每种情绪都是在爱我们,都是在保护着我们,都是为了我们变得更好而产生的。
一些情绪带给我们的感觉更痛更难受,但却让我们记忆更深刻,促进我们成长。
“情绪”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

很多时候,情绪是我们内心中真正的自己在发声、在求救、在push我们去寻找真理与解药,在告诉我们——你究竟是谁?你的帮助从何而来?
我们读的那本书上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因为这个刻度,这个活的食粮,会安慰我们。
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的东西。大多数的抑郁症,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觉中,以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全世界。
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在家里作死做活,作威作福。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秘诀,是过耳不过心,是时时刻刻跳脱出家里的环境,找到更多的支持。
读那本书的意义,回归里面的意义,与智慧人相交的意义,是让我们以真知识为跳板,从不同维度看待家里的怪兽,从更高的层次审视他与自己。
世界上的知识,解决不了抑郁的问题。因为,抑郁源自虚空,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与情绪问题,大抵源于此。
读的书越多,心中的苦越浓。
你拥有的越多,你痛苦就越多。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过: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我常常为自己求——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有人因婚姻咀嚼到苦涩,也有人因痛苦婚姻而获得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