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传递大爱:谭木匠为341名残疾人撑起“尊严之伞”

娱圈盲盒 2天前 阅读数 1 #娱乐

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中,一把小小的木梳正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创立30年的重庆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做全球的一把梳子”为愿景,不仅将传统木梳工艺推向国际舞台,更因其对残疾人就业的深度实践,成为民营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标杆案例。截至2025年5月,该公司940名员工中,341名为残疾人群体,占比超36%,其中甚至诞生了48对残疾夫妻共同奋斗的佳话。

企业创始人谭传华的创业历程,本身便是一部励志史诗。18岁时因意外失去右手的他,曾辗转流浪、摆地摊、卖画求生,最终在1993年以20万元贷款创立谭木匠品牌。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艰难:“因为淋过雨,更想为他人撑伞”。

这一理念被注入企业基因。谭木匠从生产一线到管理岗位,始终向残疾人敞开大门。公司不仅为残疾员工提供“1元员工餐”、免费通勤车、无障碍宿舍等基础保障,更设立“渝馨家园”福利空间,配备康复室与休闲设施,全方位提升员工归属感。2023年,谭木匠被列入中国首批“美丽工坊”机构,其残疾员工制作的木梳更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展,成为传统文化与公益融合的象征。

在谭木匠的万州工厂,残疾员工的故事充满生命力。肢残人士陈超与聋哑妻子毛小庆因工作结缘,两人通过纸笔和手语交流,逐渐成为技术骨干。陈超晋升为兼职技师后,夫妻俩购置房产车辆,育有一女,实现从“谋生”到“立业”的跨越。

另一对夫妻幸春燕与王强的经历更具戏剧性。身高仅1.3米的幸春燕因精湛的插齿技术被称作“车间艺术家”,经谭传华亲自牵线,她与肢残同事王强组建家庭。如今,二人分别担任漆艺技师与车间管理员,月收入最高达万元,更自驾游遍西南山水,彻底打破“残疾即弱势”的刻板印象。

数据显示,谭木匠残疾员工年均留存率超85%,晋升通道与健全员工完全平等。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肢残员工黄立波,从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公司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其“大数据+传统工艺”的实践方案,甚至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校企交流的经典案例。

谭木匠的实践证明,社会责任与商业成功并非对立面。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2亿元,累计享受残疾人就业税惠减免超2800万元。其产品远销13国,全球专卖店达866家,手握66项专利,更以ISO9001认证体系保障品质。

这种“造血式”助残模式引发连锁效应。地方政府将谭木匠列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税务部门定制化辅导税收优惠政策;2025年,48对残疾夫妻集体亮相媒体报道,激发公众对残疾人婚恋权益的关注。正如谭传华在30周年庆典所言:“让更多残疾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谭木匠的案例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三重启示:

价值观驱动:将“诚实、劳动、快乐”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精准赋能:通过技能培训、无障碍设施、心理辅导等体系,激活残疾人潜在价值;

政策协同:借助税惠减免、品牌认证等政策红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正向循环。

当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就业率仍不足50%。谭木匠用30年证明:当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战略,一把木梳也能撬动改变命运的力量。这种“尊严经济学”的探索,或许正是中国民企从“做大”走向“伟大”的关键密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娱圈盲盒

娱圈盲盒

每天更新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