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救下新四军战士,定下婚约;多年后才知,她等的人是战斗英雄

奇史怪谈 17小时前 阅读数 101 #历史

日本战败后的头个冬天,春节眼看就要到了,突然间,大雪哗哗地下起来,把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覆盖得白茫茫一片。

赵秀婷,交河县王武村的一个17岁小姑娘,扛了15斤重的面粉,又拎上30斤的小米,不顾风雪交加,急匆匆地往家里走。

赵秀婷家里,除了她,还有两个哥哥和老爸都跑去当了八路军,一块儿去了东北打仗。这样一来,赵秀婷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啥事儿都得靠她张罗。

乡里为军人家属送温暖,快过年了,给他们准备了年货。每个人可以拿到五斤白面,十斤小米,另外还有一斤肉呢。

这世上的女孩,哪个不爱吃点好吃的?就算天气再冷,赵秀婷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回到家,往热炕头上一坐,再来一碗热腾腾的白面肉饺子,那感觉,估计宫里的娘娘也享受不到吧。

回村的路有三十里长,赵秀婷走得飞快,一下子就走了十多里。突然间,她瞧见不远处雪地上有块草黄色,特别显眼。

靠近一瞧,赵秀婷猛地一惊,发现那是个快被冻僵的小伙子,居然还喘着点儿气。

这个善良的女孩见不得别人受苦,眼看那人快要被冻僵,她二话不说,使出浑身力气,背起那人就往前挪。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一步步向前走。

眼看天就要擦黑了,姑娘离家还得走上个十里地。她累得不行,心里头急得要命,眼泪直往下淌。

赵秀婷没按时回家,她妈可急坏了,毕竟娘俩就靠彼此。她妈赶紧去找了赵秀婷的堂叔赵清林,想让他帮忙找找,生怕女儿有啥不测。

堂叔驾着牛车,半道上碰见了赵秀婷,然后拉上她和那个小伙子,用牛车直接给送回了村里头。

赵清林以前跟着戏班子到处跑,见多识广。多亏了他,知道怎么对付冻伤,要不那个男青年可就危险了,差点儿就没命了。

赵清林又补充道,这小子就是饿狠了,多给他塞几顿饱饭,啥问题都能解决。

那天晚上,赵秀婷的妈煮了小米稀饭,还亲手端给那个小伙子,一口一口地喂他吃了。

赵秀婷白天忙得不行,晚上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倒头睡了。

第二天早上,天还黑着呢,赵秀婷和她闺女就被外面哗哗扫雪的声音给弄醒了。她们悄悄往窗外一瞅,那个穿着土黄色外套的小伙子,两条腿冻得通红,正一板一眼地在院子里清雪呢。

王德新这家伙,1925年在江苏沭阳县的胡集村呱呱坠地,后来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

赵秀婷不清楚新四军和八路军到底有啥不一样,王德新就慢慢跟她讲:其实八路军和新四军啊,都是咱们自己人,都是一块儿打日本鬼子的队伍。

王德新人长得帅气,字也写得非常漂亮,赵秀婷她妈看着挺满意,就想把两人给牵上线。

王德新觉得自己就像个到处跑的军人,不想耽误了赵秀婷的大好年华。因此,他只同意把赵秀婷的母亲认作干妈,想着等以后战乱平息了,要是秀婷还乐意,他肯定会娶她进门。

王德新伤愈之后,春节也已经过去。干娘说,让他等到正月十五之后再离开。

王德新心里头急得像火烧,大年初六他就动身了,打算一个人去东北,找他那老部队去。

走之前,王德新掏出一张新四军那会儿用的钞票给了赵秀婷,还在钞票上面认认真真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赵秀婷给王德新准备的定情礼物是三双手工棉靴,鞋底足足叠了千层,这些都是她这几天加班加点做出来的。

还有一件东西,是羊皮做的外套,这件外套原本是赵秀婷她爹在参军之前,放羊时所穿的。

王德新离开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了消息。赵秀婷这人特别倔,她铁了心要等,结果这一等就是一辈子,再也没嫁过人。

2007年那会儿,电视剧《士兵突击》火得一塌糊涂。

赵秀婷的侄孙是个退役的老兵,他看完那部电视剧,信心满满地说:他以前当兵的那个部队,就是电视剧里“钢七连”的真实版,他们连的口号也是“不抛弃,不放弃”。新兵入伍的仪式,跟电视剧里差不了多少,就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仪式开始前,连长会先喊一个名字“王德新”,然后全连的战士都得齐声应一声“到”。

“坚持到底,绝不松手”是四野101号首长对王德新的高度评价。

王德新在战场上多次立下大功,是东北野战军里屈指可数的“头号功臣”,战友们都亲切地叫他“铁打战士”。

很遗憾,王德新在1947年6月的时候,就已经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赵秀婷一听这话,立马就晕了过去。她那些晚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不明白,这位性格有点古怪的老祖宗,怎么会跟王德新扯上关系。

王德新1925年在沭阳县胡集村呱呱坠地,小时候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一路念到了中学。但好景不长,日寇打来了,王德新没办法,只好放下书本,加入了新四军,在三师10旅28团干起了爆破手的活儿。

刚入伍没多久,就撞上了第28团去攻打日伪军重点防守的高沟地方。

高沟那地方,在涟水县城的西北角。它外面围着一圈5米多高的土墙,墙上还建有坚固的小堡垒。土墙外头,又挖了条两米多深、八米多宽的深沟。

那个据点里头有日伪军总共1600多人呢,咱们进攻的部队人数上可不占优势。特别是那300多个日本鬼子,战斗力超强,有他们在守着,第28团想赢真的挺难的。

团长钟伟这人挺有本事,他直接派了一个连去猛打新安镇(灌南)。那时候,新安镇里鬼子才三十多个,伪军一千多人都被调走了,里面空得很。

仗才刚打响没多久,新安镇里的那些小鬼子就慌了神,急急忙忙地向最近的高沟据点喊话求帮忙。

鬼子的事自然由鬼子自己料理,高沟那个据点里的1300多个假鬼子,可不想掺和这档子烂事。他们就站在那高高的围墙上,眼巴巴瞅着那300多个真鬼子慢慢远去的身影,逐渐没了踪迹。那些假鬼子脸上,全都挂着一种看好戏的笑。

钟伟亲自带着28团的主力部队,在半道上埋伏起来,给前来支援的日本鬼子来了个迎头痛击。

日军毫无准备,被打得损失惨重,丢下了130多具死尸,只能灰溜溜地逃进新安镇,之后再也不敢随便乱动了。

钟伟把鬼子的增援部队给干掉了,但他没接着打新安镇,而是带着28团的主力部队,转头去攻打高沟那个地方了。

这场战斗其实规模挺小,就是跟伪军打的,没啥特别的地方。

不过这次战斗之所以被详实记录,关键在于钟伟在攻打硬仗时,别出心裁地琢磨出了交通壕配合人工爆破的新战术,并且成功运用到了战场上。

交通沟挖了一米多深,咱们把挖出的土都堆到了朝着敌军的那一边,这样一来,敌军在寨墙上虽然看得见那堆土,但根本打不到咱们。

交通沟一直挖到了堡垒墙根,头一个爆破包,是王德新亲手递过去的。

巨大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坚固的城墙瞬间被炸得粉碎。据点里的那些伪军一看形势不妙,立马就举手投降了。

这场仗从打响到收尾,也就四个来钟头,可以说是赢得又快又漂亮。

钟伟心里头那个乐呵啊,特别是对那个爆破手,他是直竖大拇指。你看,那些挖壕沟的战士还没来得及撤呢,那边的寨墙就已经轰然倒塌了。

王德新刚踏入战场就干了一件漂亮活儿,立下大功。团长高兴得很,直接赏了他三斤好酒作为奖赏。

这酒刚摆上桌,还没来得及品尝一口,部队就突然接到新任务,得去攻打杨口那个据点。

杨口那地方,周边立着几个用钢筋水泥造得结结实实的堡垒。钟伟琢磨着再用之前的招数,不过得先把这些堡垒给解决了。

这东西真难搞定,进攻的队伍没有大炮支援,只能靠着人工去搞爆破。

鬼子修的地堡,简直就像个小土丘,比地面凸出了大几十厘米。这地堡大头朝下藏在土里,爆破手在地堡顶上愣是找不到能搁炸药的地方。没办法,只能试着在表面动手脚。这一炸,动静大得吓人,可效果却让人失望。也就炸掉了地堡外头那层壳,里面的鬼子还是安然无恙。

王德新想了想,抓了几颗手榴弹就往前冲。

王德新找了个地堡打不到的地方藏着,然后把团长给他的那瓶好酒拿出来,用火点着后,一使劲把酒瓶扔进了地堡的枪眼里。

射击口边上,一下子就被蓝色的火苗给包围了。

藏身在内的日军被搅乱了,就不再开枪了。

王德新瞅准时机,一把抓起几颗手榴弹,嗖嗖地往射击孔里扔进了地堡。刹那间,地堡里头火光冲天,砰砰的爆炸声响个不停,鬼子们的惨叫声响彻云霄,听得人心里直发憷。

结果,王德新用他那奇怪的爆破法子,真的就把那个大家伙觉得坚不可摧的地堡给拿下了。

钟伟特别看重才能,也很珍惜人才。他把王德新留在自己身边,生怕这位极具天赋的爆破专家会有什么闪失。

1945年春天4月份,第28团向着苏北那边的重要城市淮阴发起了进攻。

这座城因为出了汉代的大军事家韩信而出名,城墙防御工事修得特别结实,可以说是坚不可摧。

城墙是用砖石砌的,高度有三米多,城外环绕着一条装满水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外围,又设置了鹿砦和一圈铁丝网,防护得相当严密。

第28团这回挑大梁,他们擅长进攻也擅长防守。之前有两支兄弟部队尝试过攻打淮阴城,但都铩羽而归。这次,重任就交给了他们。

钟伟想了个妙招,他安排手下连夜行动,在城门外头建起了6座高达5丈多的瞭望台。这样一来,敌人的任何风吹草动,在台上都能瞧得明明白白。

每个台子上都放了两把机关枪,位置高看得远,能轻轻松松地把城墙上的敌人用火力给镇住。

城里的敌人被打得根本没法还手,王德新带着几个专门搞爆破的战士,凫水过了护城河,他们撬开城墙上的砖头,把炸药包给塞了进去。

可奇怪的是,事情出了岔子,除了王德新的炸药包正常爆炸,其他几个爆破手的竟然都没动静。

王德新其实早就觉得炸药得防好潮,挺关键的。结果那几个爆破手在过护城河游泳时,炸药没管好,给弄湿了。到了要用的时候,炸药根本不响。

淮阴的城墙防御就像是被打足了气的球,只要找到一个能戳破的点就行。攻城队伍瞅准这个机会,一股脑儿地从这个点冲进城里。一发起全面进攻,仅仅十分钟,战斗就搞定了。

这场战斗中,王德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表彰大会上,大家却没见到他。原来王德新受伤了,那时候他正在搞爆破,突然从城头上扔下来一颗手榴弹,就在他身旁不远处炸了。

王德新这次真的吃了大亏,他以前战场上拼命,立下好多功劳,按理说早就该升官了。但这次他受了伤,得住进战地医院休养,升官的好机会,就这么又溜走了。

王德新伤好回到队伍时,日本投降的事儿都已经过去了。

在养伤的这好几个月里,他呆的那个部队可真是大变样了,钟伟现在都当上了十旅的旅长了。

王德新没顾上去看望老首长,直接扎进了一连串的战斗里头。

日本认输了,好些个城市还让那些假军队占着呢,他们就是不肯向新四军低头。没办法,只能动手把他们摆平了。

王德新老家所在的沭阳县城,在那段时间里迎来了解放。

钟伟冷不丁地找上王德新,跟他说打算再次进攻淮阴县城。

上次新四军打下淮阴后,他们觉得城市会拖后腿,就自己撤走了。

再次进攻淮阴时,28团还是担任主要攻击力量。

上次吃了亏后,王德新出了个主意,说挖条水渠把护城河的水放干,这样一来,攻城的时候部队就能更快更高效了。

这次打仗真是出乎意料地顺畅,钟伟安排手下挖了一条水沟用来排水,接着又弄来了十多个高高的台子。站在上面,咱们就能从上往下对着敌人猛开火,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了降低爆破人员受伤的风险,钟伟多挖了几条通行沟。

战斗一开始,淮阴的城墙上多个地方瞬间被炸毁,攻城队伍只用了短短五分钟,就顺利地进出城里,迅速结束了这场战斗。

王德新刚想和老领导拉拉家常,部队就收到了要长途跋涉的任务。要去哪个地方,王德新心里完全没底。

部队走得特别急,原本要给三师补充的2500名新兵还没到齐,大军就已经开拔了。

王德新心里门儿清,记得出发那天是农历八月二十六,正好是秋分,早晚天气已经挺冷的了。战士们大多都拿到了一件淡黄色的薄外套,不过先头部队走得急,衣服都没顾上拿。

队伍连着走了十天急行军,好不容易赶到了蒙阴。

王德新这辈子头一回尝到了寒冷的厉害,这才刚霜降没多久,山里的夜晚温度就跌到了冰点以下。他把自己能穿的衣服全穿上了,可还是冷得直打颤。

每天都有好多人生病,王德新也没能幸免。

军队命令严明,没办法,大部队只能丢下这些生病的战士,继续火速往北赶路。

蒙阴那块地方是八路军的驻扎地,当地的老百姓对待那些之前没见过面的新四军战士特别友善。王德新也是听附近的乡亲们说,新四军三师正往东北方向去。

当地人把东北叫做关东,那是个冷得要命的地方,听说那儿的河冻起来,冰层能有好几米厚呢。

这种凭空捏造的谣言真是吓人,好多生病的战士都失去了信心。沂蒙山这地方的寒冷已经让他们快顶不住了,他们压根儿没法想象,关东那个地方,冷得比沂蒙山还要厉害十倍,那该是个啥模样啊。

不知何时起,那些病好了的新四军战士,默默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这些人可不是那种见到危险就逃跑的人,他们跟日本鬼子硬扛了好几年,从来没怂过。只能说,他们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

新四军第三师在往东北挺进的路上,具体有多少人半道离开,到现在也没有个准数。

1945年11月15号,新四军三师的头儿黄克诚给101领导发电报,说他们的部队已经到热河的承德了。但现在全师的人马加起来,连28000人都不到了。想想从苏北出发那会儿,整个师还有35000人呢。

王德新这次伤得挺重,因此在床上躺了好久。等大部队都走了二十多天,他才慢慢恢复,能下床走动了。

几个老战友找上了王德新,想让他一块回苏北去。可王德新死活不答应,非得自己一个人往北边闯。

王德新一路跋山涉水,经过了莱芜、章丘、商河这些从没听过的地方。一座座山岗连绵不断,好像永远翻不完。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冷,他走的小路一条接一条,都不知道通向哪里。路上还有狼啊、豺啊、野狗啊这些猛兽,稍微不留神,可能就成了它们的晚餐。

王德新心里头最挂念的还是人的安全。山里藏着土匪,杀起人来毫无道理可言。再加上那些突然冒出来的国民党兵,守在关键路口,一旦被逮住,生死可就由不得自己了。最骇人的是还乡团,王德新亲眼撞见过他们行凶,手段恶毒至极,连两三岁的小娃娃都不放过。

从蒙阴到商河,距离也就五百多公里,但王德新愣是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这一路上,他究竟绕了多少远路,没人能说得清。

这段时间,他一直没睡过好觉,每顿饭也都是草草了事,身体早已累得不行。

以前跟战友们一块儿,咱们一天能急行军80里,那时候真是一点不累。但现在呢,走个四五十里路,就累得直喘粗气。

那超低的气温可真要命,王德新以前压根儿没想过,河里的冰能结得那么结实。一到晚上,气温低得能让水滴瞬间成冰,冰层还咔咔作响,裂开的声音让人心里直发憷。

皮肤露在外头的地方全长满了冻疮,只要稍微热点,就痒得让人受不了。

一过宁津,就踏入了河北的地盘,这儿是八路军冀鲁边区的老窝。这儿的老百姓特别友善,尤其是对八路军,那感情好得没话说。

宁津县有个村子名叫大柳,那儿的村民们一眼就瞅出来,王德新是个跟队伍走散的八路军。他们心里都明白,不管是那些装模作样的伪军,还是国民党军队的人,都不可能吃得了他受过的那份罪。

王德新被村民们拉到家中做客,尝了一顿他这辈子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手工面条。

村里的理发师傅好心给王德新理了发,没收钱。他说,眼看就要过年了,过完年就不能再剪头发,因为正月剪头有个说法,说会克舅舅。

王德新虽说没有亲舅舅,但他还是决定去剃了个头,毕竟不能浪费了人家的一片心意。

剃头师傅给了王德新一块儿治冻伤的猪胰皂,估摸着跟咱们平时用的肥皂差不多。

这玩意儿看着挺邋遢,但治冻疮真的挺管用。王德新在热乎乎的土炕上躺了一晚,他那冻疮竟然快好了。

剃头匠跟王德新说了,冻疮这毛病挺难去根的。一旦冻过一次,往后就特别容易再犯。

村里的人们生活挺困难的,剃头师傅把整个村子都逛遍了,想给王德新找件暖和点的棉衣,可愣是一件也没找到。

王德新的行囊里藏着一件新夹衣,那是他在苏北启程时刚领到的。王德新一直珍藏着,没舍得上身。这件衣服,是他找回老部队后,唯一可以用来证实自己身份的宝贝。

王德新心里头过意不去,看剃头匠老为他忙活,索性就把那件夹袄翻出来,直接穿上了身。

剃头师傅再三劝说王德新,希望他等到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再出发。

但王德新实在没法继续等了,因为他得知冀鲁边区的八路军已经全部前往东北,他们在九月初就已经启程,整整比新四军三师早出发了三十天。

剃头师傅看王德新铁了心要走,就给了他一双草鞋。他把草鞋穿上,立马觉得全身热乎乎的。

王德新在大柳村待了足足三天,要走的那天,他把自己空着的背包找出来,送给了村里的剃头师傅,就当留个念想。

王德新继续走了两天路,抵达了泊镇,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泊头市。

那时候,津浦铁路和大运河都从泊头穿过,王德新打算顺着铁路走。铁路边上人多热闹,自己在这么个陌生的地界儿,也不用担心饿着肚子。

没想到这时候的泊镇防守得跟铁桶一样,原来是八路军头儿傅继泽正在这儿跟国民党军队,还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商量大事儿呢。

三方都绷紧了神经,生怕对方偷偷派了卧底混进来。

王德新借着黑夜的掩护,悄悄溜过了津浦铁路,机灵地躲开了泊镇,打算继续赶路去河间。

没想到天气说变就变,那晚突然间下起了大雪,雪下得特别大,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清,王德新就这样走丢了。

他在雪地里溜达了大半夜,脚上那双草鞋早被雪水泡得透湿,后来还冻上了冰,变得冷冰冰的,沉得要命。

王德新心里明白,这种鬼天气根本不能停歇,但实在是累得不行,身体一下子撑不住,就在雪地里不省人事了。

赵秀婷刚好从这儿经过,看到王德新已经快不行了,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个场景。

王德新如今已经积累了在雪地里走路的经验,而且他还有个体会,那就是在抗日根据地里走,虽说走得挺累,但一点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当地的老百姓,对八路军那是真心实意的好。只要手里拿着军管发的通行证,老百姓一瞅见,就算自己家里吃得再差,也得想办法给住在家里的八路军兄弟,整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赵秀婷帮王德新搞了一张出行许可。王德新照着许可上写的路线走,第一站去了献县,接着是河间、任丘,然后是廊坊、香河,最后一站抵达蓟县。那地方正好是八路军冀中根据地的最外边。

再往北走,过了蓟县,就是八路军在冀东的地盘了。王德新在蓟县那儿拐了个弯,一路往东,经过了玉田、丰润,还有迁西这些地儿。等王德新一路颠簸,到了山海关边上的建昌营,时间已经来到了4月中旬。

王德新差点儿被另一个巨大的坏消息击垮。原来,山海关在半年前就已经落入了国民党军队的手里。这样一来,王德新要是想找到原来的部队,就只能走离他较近的冷口出关了。

过了冷口关后,王德新立马感觉到,当地的居民对自己抱有挺大的不满情绪。

老有骑马的山贼,或者一身装备的国民党士兵,来找他滋事。要不是王德新机灵得很,早就没命了。

打那以后,王德新就爱走那些没啥人走的小路了。说来也巧,就在那些偏僻地儿,他意外撞见了几个以前一起打仗的老兄弟。

从他们那儿,王德新了解到,四平保卫战打了败仗后,他以前待过的老队伍已经退到松花江北边,眼下在牡丹江那块地方安营扎寨了。

王德新集结了七八位在战场上走散的战友,一块儿去找原来的部队。当他们正打算渡过松花江时,突然遭到了一帮土匪武装的偷袭。

王德新不慌不忙,随手拎起一颗没炸的手榴弹,直接给扔回了敌人堆里,一下子就有三四个家伙被炸得东倒西歪。剩下的土匪吓得魂飞魄散,扔下几具同伴的尸体,慌忙逃走了。

王德新搞到了三杆枪,心里立马有了底。

1946年6月头上,王德新好歹见到了旅长钟伟,心里头一激动,眼泪就止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

钟伟心里头感触挺多的。

钟伟那时候在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由于跟上面的领导性格对不上,一气之下就带着家人走了。他拉上老婆、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还有一个警卫班,从河南的四望山开始,一路打仗,闯过鬼子的一道道封锁,千里迢迢跑到苏北,为的就是找他的老上司黄克诚。

这一路走来,遭的罪,碰的壁,简直多了去了,根本没法一一细说。

如今王德新独自一人走了五千多公里的路程,这一路他受了多少罪,钟伟不用问心里也能琢磨个大概。

钟伟很快就跟上级讲了讲王德新的那些事儿,这事儿后来又传到了101首长的那边。

101号领导讲:王德新一个人骑马跑老远回到队伍里的故事,教育作用可大了,完全展现了我们部队坚持到底、绝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友的好传统。这事儿说明,咱们的战士,有着像钢铁那样坚硬的意志力。

九月初的时候,黄克诚带领的三师,正式变成了东北民主联军里的第二纵队。而钟伟管的第十旅呢,也改成了第五师。

改编工作收尾的隔天,东总正式给王德新颁发了“铁汉勇士”的荣誉。

东北民主联军手下有12个厉害的主力纵队,总共36个师。要论打仗厉害,第5师那绝对是头一号。要是非得找个能跟第5师比划比划的,那就得提提六纵的17师了,他们可是出了名的“攻坚老虎”。

钟伟带领的第5师,真的是战功赫赫,一共被101首长五次点名表扬。在东北野战军那36个主力师里头,他们得的嘉奖次数是最多的。

王德新在五师十四团的十连六班里头当班长,他参加过好多大战役,像“神仙洞保卫战”、“大洼全歼战”、“马仲河防守战”,还有“三下江南”。在这些战斗中,王德新都表现得特别棒。

1947年夏天一开始,东北那边的民主联军就搞了个大动作,开始猛攻。到了5月26号,他们上面的头儿,东总,发了话,说要拿下辽宁最北边的昌图县城。

王德新他们14团是这次战斗的主力,10连就像是把尖刀,冲在最前头,而6班呢,更是10连里的先锋队。

昌图这小城,大小也就两平方公里左右,城关河从东边一直流到西边,穿过整个县城。蒋军在这小城里头,安排了9000多号人,而且装备全都是美式武器。

县城里还有以前日本占领时建的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有又高又坚固的城墙围着,还有护城河、鹿砦、铁丝网这些设施,样样俱全。除此之外,明里暗里的碉堡也是数不胜数。

当地用黑土烧出来的红砖硬得像石头,就连迫击炮弹打上去,也只能砸出几个小坑来。要是想把这样的防御工事给拆掉,只能靠人去进行爆破作业才行。

14团负责的任务是从南到北发起进攻,到了6月1号,大规模的攻击行动拉开了序幕。冲在最前面的李绍珍,胳膊不幸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但他硬是挺着没叫疼,踩着旁边战友的肩膀,爬上了城墙,然后死死守住了这个关键的进攻点。而王德新呢,他第一个从城墙上跳下去,冲进了城里。

敌人的反抗真是硬气得出奇,到了中午那会儿,尖刀连的人数已经掉到了20人以下,所有的连排领导都壮烈牺牲了,只能让王德新临时顶上连长的位置。

尖刀连其实早把任务给干完了,南城全让他们给拿下了。可另一边,打北城的队伍碰上难题了,冲锋的时候被挡住,还剩下三个碉堡没打下来呢。

王德新接到命令,带着尖刀连匆匆过河去帮忙打仗。他现在是连里唯一的爆破专家,累得都快撑不住了,但他还是硬挺着。在兄弟们的保护下,他接二连三地干掉了敌人的两个堡垒。

现在只剩最后一个堡垒了,它不停地向外喷射猛烈的火焰,攻城队伍被困在光秃秃的街道上,每一秒都有大量的士兵受伤或牺牲。

王德新受了重伤,一共有六处地方。他的两条腿都被炸没了,肚子上也中了一枪,伤口直接从前面穿到了后面,特别严重。

事情万分火急,王德新毫不犹豫地又冲了上去。他搂着炸药包,一点点往前蹭,背后拖出了几道醒目的血迹。

离地堡不到20米的地方,王德新因为流了太多血,一下子就晕倒了。

一个叫黄哥的战友飞奔而来,打算救王德新出去。

王德新拼尽全力,告诉战友炸药包该怎么用。

最后,王德新吩咐道:“动手吧!把它给炸了,别让里头的敌人溜了,你自己也得小心点儿。”

炸药轰然爆炸,最后一个碉堡被炸得无影无踪。战友们急忙围拢过来,高声呼唤着代理连长的名字,但可惜,年轻的王德新已经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不会睁开眼。

昌图那一仗,咱们军队把守在那的9000多敌人全给收拾了,活捉了8000多人呢,里头还有个官大的,副师长都给抓到了。

仗打完了,王德新拿了个大奖,叫“特等功臣”。他呆的那个连,也得了新名字,叫钢铁连。

王德新成了钢铁连的头号兵。每次新兵入职,开始点名时,王德新总是第一个被喊到名字,这时候,全连的战士们会齐声应“在这儿呢!”

后来,二纵五师这支队伍被重新整编,成了第四野战军下面的第三十九军第116师。王德新所在的那个连队,编号也换了,改成了七连,大伙儿都管它叫钢七连,特别有名。

王德新,这位本该名垂青史的英雄,如今却已被大家抛诸脑后。

在王德新的老家沭阳,还有他付出生命代价的昌图,都找不到一丝关于这位英雄的消息。

说不定赵秀婷那个痴情种,心里一直记着他,等了足足60年,总算是等来了期盼的结果。估摸着他们俩,现在应该已经在另一个世界,开心地团圆了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奇史怪谈

奇史怪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