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嘴炮王者”,是权贵阶层的偶像
如果佛经里也有“辩论赛”,维摩诘绝对是“榜一”的存在——一边装病躺平,一边用嘴炮碾压佛门学霸文殊菩萨,连天女都忍不住给他“助攻”。这场“佛界辩论赛”的精彩场面,被北宋画家李公麟用一支笔定格成了《维摩演教图》。
小贴士:《维摩演教图》纸本,水墨,纵34.6cm,横207.5cm,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绘,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维摩,又称维摩诘,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该图是一幅取材于佛经的宗教画,表现维摩向奉佛祖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以及僧侣、天女讲授大乘教义的情景。
“维摩诘”亦译“毗摩罗诘”,简称“维摩”。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合起来意译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无垢”。
维摩诘“善于智度”,精通大乘佛法,“辩才无碍”,连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说不过他,尤其善于利用佛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佛教规定教徒不能有私产,而他却是家财万贯的大富翁,他说他敛财是为了好去救济平民;佛教有色戒,他妻妾满室、出入宫廷,是为了“度人”、“化正宫女”;他交结权贵,是为了“示以忠孝”;他赌博、喝酒是为了“立志”、“示欲之过”……所以,他广受权贵文人的追捧——既能修佛又不耽误正常享受,这多好!
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画的是文殊菩萨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来探望装病在家的维摩诘。维摩诘说只要修行到家,天女散花时便可片叶不沾身。结果菩萨带来的大弟子舍利弗中招了,舍利弗连忙振衣抖花,狼狈不堪。
李公麟笔下的维摩诘,完全不像传统佛像的“高冷模式”。他身着素袍,胡须微卷,瘫坐在锦榻上,左手撑腮,右臂随意搭在凭几上,活脱脱一个“躺平式养生”现场。但千万别被他的慵懒外表骗了——眼神犀利如刀,嘴角微扬的弧度,分明在说:“就这?还能难倒我?”
维摩诘身边散花的天女姿态灵动,神态略带俏皮,仿佛在说:“就问你修行到位没?”
文殊菩萨的弟子舍利弗,慌忙抖衣甩花,衣袖翻飞如蝴蝶振翅,狼狈得仿佛在跳“抖肩舞”,他的神态刻画十分精准,无奈中带着尴尬;动作也很到位,虽然没有画手,却以衣袖纹路强调了两个手臂抖动的方向。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称为“智慧第一”,但他面对此情景,也只能端坐莲台,手捻佛珠,眼神里写满了“我家弟子又翻车”的无奈。
尽管《维摩演教图》是只有黑白线条,但李公麟的线却堪称一绝。他用介于兰叶描和铁线描之间的线条,塑造出二十个饱满清秀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人物的肌肉骨骼,还是飘逸的衣纹,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韵律感。画中的床榻、几案、器用等配景,也毫不含糊,密而匀细的线条勾勒出精细的图案纹饰,与线条略简的人物相互映衬,巧妙至极。这些曲直、粗细、刚柔、轻重、浓淡不一的线条,汇聚成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将工笔白描人物画推向了新高峰。
不过,这幅画的作者身份,一直存在争议。原本大家都认定是李公麟真迹,可 1980 年,金维诺先生发现元代王振鹏的《维摩不二图》与它极为相似,且王振鹏题跋称是临摹金代马云卿之作,这让《维摩演教图》的作者变得扑朔迷离。但无论作者是谁,都无法掩盖它作为传统白描巅峰之作的光芒。
从东晋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到唐朝吴道子的失传佳作,再到这幅《维摩演教图》,维摩诘的形象在画家们的笔下不断演变,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幅宗教画,更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发展与文人思想变迁的生动史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