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她翻唱无数却无原创代表作,直到遇见刀郎
200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歌舞团考核现场,16岁的降央卓玛穿着借来的藏袍清唱《青藏高原》,评委席瞬间沸腾。这个初中辍学在酒店刷盘子的姑娘,自此端上铁饭碗。
但体制内的安稳反成桎梏,十年间她翻唱无数却无原创代表作,直到遇见刀郎。
2006年刀郎采风至可可西里,听闻护林员与女友生死相隔的故事,含泪写下《西海情歌》。彼时刚凭《2002年的第一场雪》爆红的他,将这首歌授权给降央卓玛翻唱。音乐制作人谭伊哲回忆:“刀郎当时说,卓玛的嗓音能让这首歌飞到更远的地方。”
2012年青海湖畔音乐节,降央卓玛版《西海情歌》引爆全场,门票从80元炒到2000元。资本嗅到商机,某音乐平台以300万独家买断其翻唱版权,却将词曲作者标注为“佚名”。刀郎经纪人李松强发现异常时,该版本数字播放量已破10亿,产生的版税收益超2000万元。
“这不是钱的问题。”刀郎在庭审陈述时展示珍贵手稿——泛黄的谱纸上还留着当年采风时沾上的可可西里沙土。
九年间,降央卓玛方以“口头授权”为由抗辩,却拿不出任何书面协议。2023年法院终审认定:42场商演中28次未取得授权,每次侵权赔偿基数定为2680元。
这场维权引发连锁反应。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音乐版权诉讼量同比激增47%,其中翻唱侵权占比达63%。降央卓玛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央视中秋晚会临阵换人,西藏文旅形象大使资格被撤,商业报价从80万/场跌至15万。
更戏剧性的是,2024年刀郎巡演团队公布大数据——成都站万人合唱《西海情歌》时,实时声纹分析显示72%观众哼唱的是降央卓玛版本。面对媒体追问,刀郎淡然回应:“法律已还我公道,但艺术从不会真正属于某个人。”
在拉萨某佛学院静修的降央卓玛,近日被拍到反复摩挲着与刀郎的合影。那张拍摄于2007年录音棚的照片背面,依稀可见刀郎的亲笔赠言:“愿你的歌声像岗仁波齐的雪,永远纯净。”
此刻距判决生效已过180天,7.5万元赔偿金仍静静躺在法院执行账户——这场恩怨,或许正如高原风雪,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