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刚死不到1年,阿斗连杀3位重臣,马岱:刘禅是在装傻啊!
在刘备于白帝城进行托孤这一事件之后,诸葛亮所承受的压力那是日益增大起来喽。想当初呢,刘备在托孤之时给诸葛亮留下了那么一句话,说是“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让诸葛亮心里头别扭难受了足足半辈子呢。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刘禅的形象一直被大家认为是极其无能的呢。就拿他说的那句“此地乐,不思蜀”来讲吧,这话一出口,居然把司马昭都给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啦。由此也能看出,刘禅在人们眼中就是这么一个没什么能耐,甚至有点让人觉得可笑的形象。
司马昭着实不敢相信啊,蜀汉的君主居然会是这般平庸之人呢。他心里直犯嘀咕,就这么一个庸庸碌碌的皇帝在位,那诸葛亮又是怎么做到还能发起北伐的呢?这可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司马昭所不知道的是,刘禅在蜀汉时期,难道真的就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毫无能力的君主吗?
大家想一想啊,都说刘禅是昏庸无能的,那既然这样,诸葛亮为什么不干脆取代他的位置呢?哪怕只是暂时借用一下这个君主之位也好,这还真是让人挺疑惑的呢。
不用扶的阿斗
在汉昭烈帝刘备离世之后,蜀汉的这份基业自然而然地就传到了他的儿子刘禅手中,由刘禅来继承了。
要知道,刘备离世之时,刘禅仅仅才十六岁。大家想想看,就算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孩子,在这般年纪,又哪有能力独自去执掌一个国家的大权呢?这时候,那是必须要有一位贤能的丞相在旁,一点一点、手把手地去教导他,告诉他究竟该怎么去治理好这个国家才行呐。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担当贤相这一重任的人选,其实也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
在那之后的日子当中,诸葛亮可是忙得不可开交呢。他一方面得紧锣密鼓地筹备北伐事宜,要考虑诸多方面,像兵力的调配、粮草的筹备、战略的谋划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另一方面呢,他还得操持着朝政,处理各种各样繁杂的政务,从官员的任免到民生的改善,从政策的制定到各方关系的协调,桩桩件件都得他费心劳力。就这样两边的大事要事一肩挑,他整个人累到了极点。不过呢,诸葛亮对此可从来没有过一句埋怨的话,一直都是任劳任怨的。为啥他能做到这样呢?还不是因为刘备临终前把那么重的担子托付给了他,他觉得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可不能辜负了刘备的这份信任呐,所以再苦再累也都默默承受着啦。
刘禅渐渐长大,年龄是不断增加了,可让人无奈的是,他的智商似乎并没有随之有所提升。他依旧如同一个小孩子一般,整天就只晓得吃喝玩乐,在这方面倒是十分热衷,对于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却没什么上心的表现呢。
在刘禅所处的这一辈人中啊,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呢。其中有一个孩子,那真是傻得有点可爱,说到这儿,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到了,没错,这个傻孩子就是刘禅。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呢,还有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可不得了,那是聪明得让人惊叹,甚至可以说精得有点吓人啦,这个极为聪明的孩子就是曹操的儿子曹冲。
只可惜,其中那个最为聪明的孩子,在仅仅十三岁的时候就离世了。据说呢,他是遭人谋害而死的。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被认为最“傻”的孩子,却一直平平安安地活到了六十五岁呢。哪怕是后来不幸被掳掠到了敌国,也依然没有谁去伤害他、要他的性命。
在诸葛亮在世之时,刘禅那可真是把诸多事务全都一股脑儿地丢给了诸葛亮去处理呢。他自己呢,就安安稳稳地当起了甩手掌柜,对那些事情是压根儿都不怎么放在心上,一点也不用去操心费力。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阶段里,一方面呢,诸葛亮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在处理诸多事务的过程中大展身手,由此成就了他那赫赫有名的威望,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另一方面呢,刘禅虽说没怎么管事,但也正因为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国家在那段时期也维持着相对平稳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成就了刘禅呢。
大家知道,皇帝通常都是手握大权的,毕竟权力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轻易把权力交出去,这在很多时候可能都算不上是个明智之举呢。就拿刘禅来说吧,他作为一位皇帝,可实际上呢,他在治理国家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啥本事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而言,把手中的权力交出去,反倒成了最为恰当、最好的一种选择啦。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刘禅在放权的那段时期,难道真的是什么事儿都没干吗?其实我们可以这么来分析,如果刘禅是那种不学无术的皇帝,以诸葛亮的为人和做事风格,恐怕是不会容忍他这样的。毕竟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一心只为兴复汉室,他对蜀汉的未来发展极为看重,对于君主的要求自然也不会低。而既然刘禅最终能稳稳地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这其实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对刘禅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觉得他还是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说潜力,能够担当起蜀汉皇帝这份重任的。
实际上,刘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什么都不会。他可是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涉猎的呢,不但擅长读书,能够在知识的汲取上花费心思,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武艺方面他也进行过学习哦。
或许武艺方面他派不上什么用场,不过诸葛亮所撰写的那些治国方面的韬略,他可是全都了如指掌、极为精通。
诸葛亮哪怕事务极其繁忙,也依旧抽出时间为刘禅精心制定了学习计划。他安排刘禅要去熟读像《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一系列的著作,目的就是让刘禅通过研读这些书籍,从中学习到该如何去治理国家呢。
大家知道吗?早在《寰宇记》这部古籍当中啊,就有着相关的记载呢。记载的是什么事儿呢?是关于当初蜀汉后主刘禅练武的情况哦。据说啊,刘禅曾经在一座山头上进行练武活动,而正因为《寰宇记》记载了这件事儿,这座山后来就被人们叫做“射山”啦。
其实啊,刘禅压根就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扶不起的阿斗哦。他可没到需要别人去扶持才能行的地步呢,人家自己就有能力稳稳地站起来。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诸葛亮在后面稍微助推了他一下,不过即便有这一助推的情况存在,那也恰恰足以证明刘禅本身是具备一定实力的。
刘禅虽说自己站了起来,可又有谁能确定,在那之后他不会再次跪下去?
阿斗的手段
话说诸葛亮在战场上因病离世后,蜀军没了主心骨,也只能无奈地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踏上返回蜀中的路途。那时,刘禅在宫中一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那心里别提多悲痛了,当下就赶忙出门,急切地要去迎接诸葛亮的棺木归来呢。
在那个时候,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真心实意地迎接呢。要说起来,和刘备相比呢,诸葛亮在刘禅心里的地位,就更像是他的父亲一般。你瞧,刘禅一声声“相父”地叫着,那可都是发自肺腑的,没有半点儿虚假,完完全全是真心实意的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啊,如果在某个时候,有人公然站出来去诋毁诸葛亮,那这人最后会落得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其实还真有这样的人存在哦,李邈便是其中之一啦。而且,这个李邈还是被刘禅亲自下命令给杀掉的,并且他还是刘禅所杀的第一个重臣呢。
您知道吗?这个叫李邈的人啊,可不是头一回这么胆大、这么莽撞了。之前就有那么一回,他可真是干了件不得了的事儿,要不是诸葛亮出面替他求情的话,估计他早就不在人世啦,那他坟头上的草恐怕都得长到两米多高咯,您瞧瞧,这得多悬呐。
建安十九年这一年,刘备成功占领了益州,那心里可别提有多高兴啦。就在这个时候呢,有个叫李邈的人,被任命担任了益州从事这一职务。等到过年的时候,众多官员纷纷前来向刘备表示祝贺,大家还都依次给刘备敬上酒呢。
可就在那时,李邈竟然凑到了跟前,然而他的举动却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向刘备送上祝贺之词,反倒开启了指责刘备的模式,那架势,就差直接指着刘备的鼻子破口大骂了。
李邈曾对刘备讲了这样一番话,他说:“想当初啊,刘璋将军可是因为您和他一样,都是刘氏宗亲的缘故,所以对您特别信任。他满心以为您能靠得住,就放心地让您去讨伐曹操了。可哪能想到呢,您却借着这个机会,把益州给占为己有了,而且还把刘璋将军给赶走了。您这么做,可真算得上是个卑鄙小人呢!”
刘备极力克制着内心涌起的怒火,随后向李邈反问道:“你既然如此相信刘璋,那为何不去他那里为其效力呢?”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李邈回应了一句话,他说道:“我实在是没什么能耐,根本就不配去辅佐刘璋将军呢。”就这一句话,可把和刘备一起喝酒的那些大臣们给惹恼了。只见大臣们一个个情绪激动,气愤不已,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都想着要亲手把李邈给杀了才解气呢。
不过呢,诸葛亮心里寻思着,当下正值春节这个特殊的时节。在这样的日子里要是开杀戒、处决人犯的话,似乎不太符合吉利的说法呢。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持有这样的看法,所以那些官员们最终也就放过了李邈,没有在当场就把他给处死喽。
在后续的日子里,诸葛亮又一次开启了北伐的征程,而李邈也一同跟随前往。在这次北伐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件对局势影响颇大的事情,那就是马谡负责镇守街亭,可最终却没能守住,把街亭给丢了,之后他便灰溜溜地逃回了大营之中。要知道,在马谡出发前往街亭执行任务之前,可是已经郑重地签下了军令状的。这军令状可不是随便签着玩玩的,那可是有着极为严肃的规定和约束的。既然签了,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当马谡因为街亭失守而逃回大营后,诸葛亮内心十分纠结痛苦,但军法如山,他也只能含着悲痛的泪水,做出了要斩杀马谡的决定。
话说当时,马谡打了败仗,这情况出现后呢,李邈站了出来,明确地表示要阻止诸葛亮对马谡的处置,他的观点是马谡战败其实是有情可原的。然而呢,诸葛亮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此次战败的过错那是相当严重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辩解、可开脱的理由,所以还是毅然决然地把马谡给杀了。不仅如此呢,对于站出来为马谡说话的李邈,诸葛亮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理,直接就把李邈给赶回成都去了,而且还下了命令,不许他再跟着军队一同进行北伐之事了。
在诸葛亮离世之后,有个叫李邈的人,心里一直对之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耿耿于怀,心存怨恨呢。就因为这份心结,他便向刘禅呈递了一道奏疏。
彼时,刘禅正处于为诸葛亮守孝的阶段呢。只见他身着一袭白衣,静静地待在诸葛亮的灵堂之中,就那样一直守着,这一守便是整整三天三夜。
就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候,李邈居然跑了过来,然后说出了那样一番话。您想啊,在那种情形下,他这么做,刘禅能容忍得了他吗?所以,刘禅把他给杀了,这在当时看来好像就是正常的反应嘛。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禅杀了李邈之后,居然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在蜀汉朝廷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旧臣那可都是诸葛亮丞相极为亲信之人呐。想当初,诸葛丞相在世的时候,那在朝中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旧臣也多是仰仗着丞相呢。然而,现如今诸葛丞相已然离世了,这一下可让那些旧臣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他们心里头都有着一份担忧,担心啥呢?就怕那后主刘禅啊,会在丞相去世之后,来个秋后算账,回过头来对他们这些平日里和丞相走得近的人进行一番清算。
要知道,在诸葛亮离世之前,宫廷之中可是传出了有关刘禅和诸葛亮两人之间不和的传闻呢。
要知道,刘禅先是给诸葛亮守了整整三天的孝呢。这一举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让那些大臣们心里稍微安稳了些。而之后呢,刘禅更是毫不犹豫地就对污蔑诸葛亮的李邈做出了处置,直接把李邈给打死了。经过这两件事,那些原本心里还有些担忧、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旧臣们,这下可算是把心放了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成天担惊受怕了。
在妥善处理了老臣相关的事情之后啊,刘禅又碰到了一件让他挺闹心的事儿呢。您猜怎么着,居然有人在那儿议论,说他有着“魏武风气”。这可就奇了怪啦,好好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到底是怎么个来龙去脉呢?
在诸葛亮离世以后,朝堂之上所剩的老臣已然没有多少了。可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位老臣呢,常常凭借着自身那所谓的老资历、老身份,就去小瞧他人,态度十分傲慢。而且,他们竟然连身为君主的刘禅都不放在眼里呢。
刘琰和刘备可是老同学呢,想当年啊,他们两人一同在郑玄门下潜心求学。后来刘备当上了豫州牧,这时候刘备就把刘琰给任命为从事啦。打这起,刘琰便始终紧紧跟随着刘备,一路相伴而行。
刘琰这号人啊,平日里行事作风那叫一个荒诞不经,时不时地就会说出些不着调的胡话来。不过呢,每次他一通胡言乱语之后,就赶忙给诸葛亮写道歉信,在信里那态度可是相当诚恳,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呢。
要知道,当时有诸葛亮护着刘备身边的刘琰呢,所以就算刘琰有啥不妥的地方,其他人也根本没办法去惩罚他。你还别说,这刘琰看上去似乎也没啥特别出众的本事,可他却娶了一位特别漂亮的媳妇哦。而且呢,他还老是喜欢跟旁人炫耀自己娶了这么个漂亮媳妇这件事儿呢。
在诸葛亮离世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依照以往的惯例,朝中大臣们的妻子是需要进宫去向太后道贺新春之喜的。这其中呢,有个大臣叫刘琰,他的妻子胡氏长得那是相当漂亮,很是出众呢。也正因如此,太后对胡氏颇为喜爱,所以在这次进宫贺喜的过程中,太后就特意把胡氏给留在宫中了,没让她和其他大臣的妻子一同离开呢。
太后年事已高,内心时常盼望着能有个人在身旁陪伴自己。这不,有一位胡氏就来到了宫中,在这儿一住便是一月有余的时间呢。
话说胡氏从外面回到家中之后,刘琰马上就对她兴师问罪,满脸不悦地质问胡氏,为何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才回来。胡氏呢,便一五一十地把太后将她留下的这档子事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刘琰。可哪知道,刘琰压根儿就不相信胡氏所说的这些话。在他心里头,一直认定胡氏之所以会在皇宫里头待了那么久的时间,肯定是因为胡氏和刘禅之间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关系呢。
刘琰全然不顾情由,二话不说就将胡氏给吊了起来,紧接着便对其大打出手。不仅如此,他竟然还用自己脚上穿着的鞋去抽打胡氏的脸,下手极重,胡氏被打得奄奄一息,险些就丢掉了性命。
刘琰把胡氏给休弃了,而且还把她赶出了家门呢。胡氏这下可没辙了,实在是走投无路,没办法的情况下,她就只好前往皇宫,想着找刘禅来为她主持公道,希望能还自己一个公平呢。
刘禅为此大为恼怒,随后便责令司法部门对刘琰展开定罪处理,最终在闹市区将刘琰斩首示众了。
在这之后,过年期间去向皇后行拜年之礼的这一习俗便不再延续下去了,也就是说,这一原本存在的过年时给皇后拜年的习俗被取消掉啦。
刘琰落得个极为凄惨的下场,这件事可给那些朝中的老臣们重重地敲响了一记警钟。打这以后,那些老臣们可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小瞧刘禅了呢,毕竟刘琰的遭遇就摆在眼前,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可不能对刘禅有任何的轻视之意了。
刘禅刚上任时也有一系列举措,其中最后一个举动就和杨仪有关。在诸葛亮尚未离世之时,就任命杨仪在自己身边任职,成为身边的官员。而且啊,诸葛亮在临终之际,还特意给杨仪留下了几句嘱托的话语呢。
话说蜀军在撤回蜀中的行程之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魏延竟然带兵意图谋反,这可真是在关键时刻给蜀军带来了极大的动荡。而当时的杨仪呢,他利用了诸葛亮生前精心留下的计策,以此成功地对付了魏延,将魏延给除掉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仪之后还自行做了主,把魏延的三族都给诛杀了,这一系列的变故着实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令人唏嘘。
你瞧,那杨仪这么一番折腾闹事,可把朝中的将军们都给弄得坐立不安啦。为啥呢?因为将军们心里都得为自己还有家人的安全考虑,所以就纷纷开始对朝廷有所提防起来了。后来,刘禅知道了这档子事儿,他心里就琢磨着,这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嘛。这事儿说到底,不就是杨仪自己擅自作主给惹出来的嘛,那自然就得让杨仪来承担这个责任。
就这样,刘禅与费祎寻思着找了个借口,随即便把杨仪给贬成了平民百姓。
杨仪在被贬为平民之后,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服气呢。他这性子也是够倔的,就到处去说朝廷的不是,各种发牢骚、讲坏话。可那刘禅也不是能由着他这般肆意妄为的主儿,当下就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直接派遣士兵前去,一下子就把杨仪给抓了起来,然后就把他关进了大牢里头,让他好好在里面反省反省呢。
话说那杨仪心里明白,自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啦,没办法,最后就在大牢之中选择了自杀这条路。杨仪这么一死,可算是让朝廷里的那些武将们心里稍微安稳了那么一点儿呢。毕竟之前,他们一直都提心吊胆的,老是担惊受怕,这下子,好歹能稍微松口气了,不再像之前那般惶惶不安啦。
话说诸葛亮离世之后啊,刘禅可是有一系列动作呢,就好比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啊,就烧向了李邈。为啥烧他?原来啊,通过对李邈采取相应举措,刘禅成功地安抚了诸葛亮手下那些旧臣,让他们心里踏实了不少。接着呢,这第二把火就烧到了刘琰身上啦。刘琰这人啊,属于那种比较嚣张的老臣,平日里可能气焰有点盛。刘禅这一把火烧过去,可就把这些嚣张老臣们的威风给打压下去了,如此一来,刘禅自己的威信也跟着提高了起来呢。再看这第三把火,烧在了自作主张的杨仪身上。杨仪这人做事有点太自我了,不怎么听招呼。而刘禅这一把火一烧,正好安抚了那些躁动不安的武将们,让他们也能安下心来听从安排啦。
刘禅居然成功地解决了朝堂之上的内部矛盾。要知道,朝堂内部矛盾向来复杂棘手,可刘禅却能将其化解,这可不简单呢。也难怪马岱会说出那样的话,直言刘禅其实真的不傻。他哪里是什么糊涂之人呢,只不过是特别懂得审时度势罢了。在面对各种复杂局势和不同情况时,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然后采取合适的举措来应对,就拿解决朝堂内部矛盾这件事来说,就是他审时度势能力的一种体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