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琅琊榜》、《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加持,再到这部电视剧,这个导演的作品太上头

那个小红 4年前 (2021-01-30) 阅读数 3 #情感
2021年没过去多久,这样一部电视剧,在前期没有多推广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出现再屏幕前,获得广大观众极力追捧,成了当下爆款。在聊电视剧前,咱们不得不先说说这部电视剧的导演。

很多人对这个导演可能不是很熟,但对他的作品,却耳熟能详。

其执导的《琅琊榜》、《欢乐颂》、《大江大河》等电视剧,更是创造了国产电视剧的一个一个爆款,将国产电视剧水平带向了一个一个高点。

那么这位导演是谁呢?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孔笙。

他的经历人生经历堪称励志。

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一个从干编辑开始,再到摄影助理,一步步走上演绎道路,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最后到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

他拍的电视剧,更是拍一部,火一部,《琅琊榜》、《欢乐颂》、《大江大河》等给他奠定了极高的人气。

这次,他凭借这部新作再次封神,给他在国产电视剧市场一个“爆款教父”,也不为过。

那么,这部电视剧具体是哪一部呢?

那就是扶贫剧——《山海情》。

这是一部全剧都是宁夏方言、福建方言的电视剧。

上世纪90点中央做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东南沿海10个省市帮扶西部10个贫困省区。

简称“闽”的福建省对口帮扶简称“宁”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协作”自此诞生。

《山海情》就是讲述了这样背景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很多人也许会问,对于这样一部扶贫电视剧,凭啥《山海情》就火了呢?原因有2:

1.真:故事原型是真实的地点——闵宁镇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中讲述的地点闵宁镇,是实实在在的地方。

闵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曾因大力发展强力发展菌草产业,倾力打造西部菌草示范镇而闻名。

以葡萄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枸杞、大枣为主的庭院经济,以及拥有闽宁镇镇史馆、棚湖湾树莓生态度假区等景点,曾获全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乡镇等荣誉称号。

本剧就是讲述的1997年国家推出的重点实施“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后,建立的闽宁村。

在福建的帮扶下,政府带领村民致富,逐步由村发展成闵宁镇的故事。

最初,闵宁村的原住民玉泉营的村民由于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到一片戈壁的闵宁村区域。

当地干部只好一家一家做工作,阐明厉害关系,用大巴车请来参观,看吃水、看走路、看上学,干部还帮助已经搬来的群众建房,拉砖、买木料、打土坯。

福建省扶贫工作组更是带来专家,“授人以渔”给当地村民普及菌草种植,进而种植双胞菇,走上了一条全民致富的道路。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福建政府的帮扶,当地政府的引导,居民的积极摸索,当地村民的收入也从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实现了将近20倍增长,真正称得上最励志的扶贫电视剧。

除了故事很真外,剧中的人物也很真。

剧中的农业专家凌一农,其原型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

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福建闽西山丘荒秃,水土流失严重问题,林占熺教授下决心通过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来解决当地农作物环境恶劣问题。

经过三年夙夜攻关,在1986年秋天,终于如愿以偿,菌草技术出现了。

这是一种神奇的草,它能够用来代替树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解决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农作物种植问题。

后来,在国家扶贫的政策下,林占熺相应国家号召,到达宁夏闵宁村区域,在20多孔村民废弃的土窑里,开始实验菌草栽培“本土蘑菇”。

经过几个月精心研究培育,终于试种成功。

“本土蘑菇”的出现,给当地第一批参与试种的农户,带来了7倍的收入增长。

看到“本土蘑菇”创收的力量,宁夏其他地区纷纷开始效仿闵宁村,利用菌草大面积种植蘑菇,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剧中的陈金山,其原型是福建省挂职隆德县副县长的樊学双。

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决定前往西海固地区的隆德县,开启了挂职扶贫。

2018年底,樊学双结束了为期两年挂职旅程,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留在隆德,为这片热土挥洒泪水,继续脱贫攻坚奋战。

剧中的白老师,他的原型是一批又一批援宁支教的老师们。

电视剧中的白老师一心扑在孩子们教育上。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千方百计找家长做工作,让家长放弃让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的念头。

为了让孩子们穿上校服,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干净的操场,在多次申请无果的情况下,他不惜铤而走险,丢掉校长的位子的风险,变卖掉资助的电脑,只为改善孩子们的教学环境。

为了给自己的学生演唱梦想,全员参加合唱团,在舞台上演唱《春天在哪里》,释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改善生活的急切渴望,以及对继续学习的渴望。

白老师扎根边远贫穷的山区,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20多岁熬到50岁,终于等到了国家下发的“凡在校学生,无论年龄是否满十六周岁,一律不许辍学打工”的通知,终于如愿以偿。

剧中的吴月娟主任,其原型是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

响应国家政策,深入宁夏西海固地区(这个地方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地区),拍摄当地现状的短片。

为对口扶贫省份了解当地现状,提供了窗口,也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再者,剧中那些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吃得仅剩一只,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能穿出门的裤子,村民阻挠搬迁等情节,都是取材自当时的真人真事。

2.实:剧情、场景、语言接地气,很朴实

这部电视剧除了真人真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电视剧取景、语言上,很朴实。

《山海情》取景宁夏中卫北长滩村,位于国家5A级旅游区沙坡头的上游30公里处,因历史悠久、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军事防御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而被评为宁夏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这样地地道道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取景,怪不得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都点评《山海情》中讲到的宁夏西海固当年贫瘠甲天下的场景很真实。

剧中随处可见的是黄土房子,黄土的道路,黄土山丘,以及搬迁遇到的沙尘暴等等,完全看不到现代化元素,很能反映宁夏当地当年的场景,接地气,也很具有代表性。

黄土地太具有识别度了,只要你看到,就能想到我国的西北。

演员的穿着上,都是些棉袄、黄轩德红色背心、单肩挎包、热依扎的头巾、张嘉译都上的鸭舌帽等等,以及脸上的红霞,都很契合黄土地上居民特质。

电视剧中的煤油灯盏、使用的锅碗瓢盆、馒头就饭、热水瓶、自行车、摩托车等,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的生活场景。

剧中搭建的蘑菇房,以及认认真真种蘑菇的场景,就是村民种植的真实写照。

除了场景外,本剧最为有特色的是语言——地地道道的西北方言。

一开口就是方言,一听就有种让人上头的感觉。

当地居民讲的是西北话,扶贫援助小组讲的话,带有福建口音,然后麦苗在做报告时,讲的又是普通话,这种在语言上的细微考究,真的做到了无微不至。

一句句方言,让人没看剧情,就很难忘,牢牢记住了这部电视剧。

就目前市场上看到的电视剧来说,还没有哪一部敢这样将方言进行到底。

正是因为全剧的方言,给这部电视剧以灵魂。

基于上面的这些特点,怪不得有网友评论:“这部剧太真实了,演员们仿佛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基于“真”跟“实”,这部电视剧不可能不火。

看惯了各种题材电视剧的现代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般剧情的电视剧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喜好,唯有好的选材,加上演员精湛的出演,剧组的精心制作,才能吸引现代观众。

无疑,《山海情》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那个小红

那个小红

90后设计师,喜欢阅读、码字、运动,喜欢与你聊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