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长硬扛特朗普,这才是一所大学该有的样子

评论员廖保平 3天前 阅读数 22 #社会

特朗普上台以来,向全美许多高校发函,以终止联邦政府资助为威胁,要求各校按照政府当局的指示,改变治校政策,并配合对在校师生的言论监管和言论审查。此前,在特朗普当局威胁切断4亿美元的联邦资助后,哥伦比亚大学已向当局表示屈服。

日前,特朗普当局将哈佛大学确定为下一个目标,发函要求校方妥协,并威胁切断90亿美元的联邦资助。哈佛大学已决定暂时冻结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招聘,以应对未来的财政危机。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M. Garber)在官网上发布了公开信“美国高等教育的承诺”,并邮件群发全校师生,明确拒绝了政府当局的要求。

当哈佛大学校长向联邦政府说不的那一刻,这所常春藤盟校展现了一所真正大学应有的风骨。面对联邦政府以财政拨款为要挟的意识形态审查要求,哈佛选择了坚守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底线。

1949年麦卡锡主义肆虐时,哈佛顶着“赤色大学”的污名,坚持为奥本海默保留教席;1969年反战运动高潮中,时任校长普西在军警包围下与学生展开72小时对话。这些镌刻在艾默生楼石墙上的记忆,构成了哈佛抵抗政治干预的基因图谱。

哈佛与联邦政府的争端绝非孤立事件,从佛罗里达州禁止公立大学开设批判性种族理论课程,到德州立法限制性别研究教学,政治力量对大学的干预已成蔓延之势。这些干预往往打着“保护学生免受有害思想影响”的旗号,实则构建了一套新型的意识形态审查机制。

这种干预正在侵蚀大学的核心价值,芝加哥大学“卡尔文报告”确立的学术中立原则被公然违反,教授们开始自我审查敏感课题,课程设置被迫迎合政治风向。当大学为换取经费而放弃思想自主权,真理探索就沦为权力附庸,这正是哈佛声明中“绝不会放弃独立性”的深层警示。

在反犹主义问题上,哈佛的立场展现了原则与妥协的微妙平衡,校方承认“抗击反犹主义的道义责任”,但拒绝将思想审查作为解决方案。这种区分至关重要,反对仇恨言论是大学的道德义务,但用行政手段压制特定观点却是对学术自由的背叛。

历史反复证明,以“安全”之名压制言论只会制造更多问题,麦卡锡时代对“非美活动”的清查摧毁了无数学者的职业生涯,却未增强国家安全。当下某些抗议活动中确实存在过激言论,但解决之道应是更多对话而非强制沉默。正如哈佛声明强调的,大学需要“发展建设性交流的工具”,而非建立思想警察。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模样?哈佛事件启示我们重建三大支柱:首先,坚持知识探索的超功利性。量子计算或神经科学的研究可能短期内不见效益,但正是这种纯粹求知的自由催生了改变人类命运的创新。

其次,构建思想交锋的“安全空间”,言论自由与校园安全并非零和博弈。

其三,最重要的是守护大学的“自行界权”,哈佛声明中“这项工作应由我们这个共同体自行承担”的宣示,重申了大学自治的传统。

在真理与权力的永恒角力中,大学必须保持“不安分”的精神特质,它既不应成为政治议程的传声筒,也不能退化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哈佛的抉择提醒我们:当政府越界时,大学有责任划出红线;当社会迷失时,大学应当成为指路明灯。在这个意义上,守护大学精神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每个珍视思想自由者的共同责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