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消费时代:从物质满足到意义消费的转型
在如今这个消费主导的世界里,我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前几年还疯狂追捧的奢侈品,如今热度似乎降了不少?为什么简约、实用的商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这背后,其实是消费时代的悄然转型 —— 第四消费时代正在来临。
咱们先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消费时代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就拿日本来说吧,社会学家三浦展把日本进入产业化阶段后的消费社会大致分成了四个时代。
第一消费时代,大概从 1912 年到二战结束的 1945 年。那会儿啊,主要是大城市里的少数中产在消费。社会上出现了杂志、广播这些大众媒体,百货大楼、写字楼、公寓也越来越多,日本开始慢慢西化。想象一下,在东京、大阪的街头,时髦的年轻男女穿着洋装,喝着可乐,那场景,充满了 “摩登” 气息。
到了第二消费时代,从 1945 年到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真正进入产业化时代。这时候消费以家庭为中心,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全国卖得火热。大家都想着家里的东西要大、要多、要贵,像电冰箱、电视、空调,每个家庭都想配齐,有辆私家车更是标配。就好比咱们国内曾经的 “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谁家要是都有,那可太有面子了。
1974 年到 2004 年前后,日本进入第三消费社会。经济处于低增长阶段,消费观念从家庭转向个人。单身人数增多,离婚率上升,轻薄短小的 CD 机、电脑、小型汽车开始流行。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消费变得更加个人主义。比如,年轻人会为了一款限量版的运动鞋,排几个小时的队。
而 2005 年以后,第四消费时代开始萌芽。经历了高度消费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为啥物质越来越丰富,自己却越来越孤独,也没感到满足呢?消费到底是为了啥?就像 “3・11” 大地震后,很多人开始思考,重建后的建筑就算更坚固、更豪华,又有多大意义呢?于是,环保、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无印良品这种简约、去品牌化的品牌大受欢迎。
咱们再看看国内,近些年来,年轻人的消费观也在发生有趣的变化。前阵子军大衣火了,网上那句 “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冲上热搜。还有双十一,抢黄金的主力从 “中国大妈” 变成了 “中国年轻人”。在上海一些社区,年轻白领拿着饮料瓶、零食罐去 “零拷” 洗衣液,这叫 “怀旧式消费”。他们有的变身算折扣的凑单达人,玩 “烧脑式” 消费;有的看成分表、执行标准,跟着自媒体测评大 V 进行 “科研式” 消费;有的加群,只买熟人和熟悉品牌的东西,搞 “追随式” 消费;还有的为快乐买单,追求 “多巴胺式” 消费。这些花式消费,其实都反映出人们在消费时更理性,注重性价比,追求消费体验,这不就是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嘛。
在我看来,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比如精神满足、社会联系、环保这些。对于商家来说,得赶紧跟上这股潮流,了解消费者新的需求,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对于咱们消费者而言,也要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别再盲目跟风消费,让每一笔消费都更有意义。
好啦,今天关于第四消费时代的分享就到这儿啦。大家在消费过程中有啥新感受、新发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麻烦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祝大家都能在消费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