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稍待:一对夫妻的生死契约

镜与潭 6天前 阅读数 1 #推荐

在中国现代学术的星空中,陈寅恪的名字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这位通晓十余种语言的史学泰斗,以其深厚的学术成就被学界推崇备至。

而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始终相伴——

她就是唐筼。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着最动人的相守。

陈寅恪

唐筼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同治年间的进士。

在女子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她不仅完成了金陵女校的学业,还走上了大学讲台,甚至曾教导过后来成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

三十多岁的她坚持着自己的择偶标准,直到遇见那位改变她命运的学者。

陈寅恪的婚姻来得比常人更晚。

出身于显赫文化世家的他,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祖父曾任湖南巡抚。

按理说这样的家世早该成家,但陈寅恪因自幼体弱多病,内心始终怀着难以言说的忧虑。

他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成为他人的负担,每当家人提及婚事,他总是选择回避。

1928年,在清华园任教的陈寅恪遇见了唐筼。

初次见面,他就毫无保留地告知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份出人意料的坦诚反而深深打动了唐筼。

——

同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充实。

唐筼毅然辞去教职,全心照料家庭;陈寅恪则埋首于学术研究。

然而命运的考验很快降临。

唐筼在生育长女时突发心脏病,一度生命垂危。

这场大病成为她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大的苦难接踵而至。

夫妻二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位年迈的保姆,开始了漫长的逃难生涯。

他们曾艰难地从车窗爬进拥挤的列车,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香港。

但香港不久也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唐筼精打细算每一餐的分量,只为维持家人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四年间七次搬家的艰辛历程,彻底摧垮了她本就孱弱的身体。

——

步入中年的陈寅恪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他的眼疾日益恶化,最终几乎完全失去视力。

这位以治学为毕生追求的大师不仅无法执笔著述,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协助。

唐筼开始为他誊抄文稿,操持所有家务。

1962年的一场意外,让陈寅恪又摔断了腿,行动更加不便。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的工资被停发,存款遭冻结。

年迈的唐筼拖着病体,独自照顾行动不便的丈夫。

她强忍着严重的心脏病痛,无微不至地料理着陈寅恪的起居。

有次唐筼心脏病突发,陈寅恪以为将永远失去相伴四十年的伴侣,悲痛中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挽联:

"涕泣对牛衣,四十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字字血泪,道尽这对患难夫妻的深情厚谊。

1969年,陈寅恪走完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令人唏嘘的是,四十五天后,唐筼也追随而去。

这对夫妻用四十余年的相守,诠释了人间最质朴的真情。

年轻时,陈寅恪曾认为"娶妻不如人并非羞耻";

而遇见唐筼后,他由衷感叹"有此妻子,夫复何求"。

——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有的只是烽火连天时的相互扶持,病榻前的日夜守护。

正如陈寅恪诗中所言,他们是真正的"同欢同愁"之人,用一生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唐筼用她的坚韧与温柔,支撑起这位学术巨匠的后半生;

而陈寅恪用他的深情与感激,回报着这份不离不弃的陪伴。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的爱情犹如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后来者的心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镜与潭

镜与潭

分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畅谈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