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姐妹》张秋林:暖男还是渣男?他真不知道财贸学院迁址了吗?
《六姐妹》里,那个叫张秋林的男孩“挺暖心”,如果不是他鼓励何家欢,“四姐”自己压个儿不会去考大学。
但到了估分填志愿时,何家欢也根本不知道该填哪个学校,她想要念一个在合肥的、比较匹配她会计专业的学校。
“暖男”张秋林于是“随口一说”,咱们之前不是商量好了吗?你就填财贸学院!
何家欢听罢立刻照做,还自言自语了一句:在合肥就行!
原来张秋林自己填了合肥工业大学,何家欢误以为“财贸学院”和它同属地,这是他们之前商量好的。可就是张秋林这看似“洒脱”的一句话,把何家欢害得不轻。
何家欢年轻时,面对“前途”有些犹豫不决,她考虑的是考完大学不还是要工作?那不如直接上班。
然而,她那个“同班男同学”张秋林,却把前程看得很“长远”。或许是他姐姐张秋芳考上大学后当了医生有体面,给到了他启迪。
张秋林是一心要考大学的,他鼓励何家欢也一起考,还主动帮何家欢整理复习资料。
两人一同进考场,“小林子”有一口包子吃,也没忘了分家欢一口。
张秋林喜欢何家欢吗?张秋林知道何家欢喜欢自己吗?看上去他好像也是有点喜欢她的,他好像也是有点“知道”她心意的,但我没看到他给过她什么承诺。
人家主打一个三不原则:不主动、不答应、不拒绝。
除了何家欢单方面“感觉良好”,张秋林其实对她没啥表态。他只是在帮何家欢报志愿时笃定地说,你的分数就填财贸学院吧。
张秋林自己是个“理工男”,他填了合肥工业大学,何家欢报的学校叫财贸学院——大学和学院不过一字之差,却暗示了何家欢,在这段关系里的“低位”。
由于财贸学院1961年迁到蚌埠的事实,让何家欢和张秋林之间,求学数年相隔异地。(本文原创作者“叶澜依 free”,目前只在头条百家大鱼号同步发文,其他平台均为抄袭洗稿文,剽窃无耻。)
但是没关系,两人之间有书信往来,这又让何家欢觉得,他们已经是“真情侣”。
然而临近毕业,张秋林带回了“女同学”孟丽莎。孟丽莎是怎样的一个姑娘呢?我感觉她像个洋气的城里姑娘,她是标准的“白富美”。
孟丽莎的衣着打扮以白色淡雅为主,却落落大方,头上的蝴蝶结更显洋气;相比之下,何家欢一身红装,特地做的刘海头,看起来有几分别扭、土气。
原著里说,孟丽莎父母是科研人员,甚至她是张秋林导师的女儿。后来张秋林能出国深造,靠的也是这姑娘的人脉。
原著里还说,何家欢小时候被炮仗伤了一只眼睛,她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得见。
对比剧中的何家欢,她脸上也有淡淡一条疤的“缺陷”,念的学校也没有张秋林的好。何况两个女孩论气质,明显也是孟丽莎“更胜一筹”,毕竟从大城市来的嘛。
依我看,同为大学生的何家欢,她是一个不错的、可考虑的交往对象。但帅气的“高材生”张秋林自视甚高,只是把她当个“保底”。后来张秋林娶了孟丽莎,正应了那句: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我认为,张秋林是有点“小心思”在身上的。他早知道财贸学院已迁址蚌埠,他却不对爱慕他的何家欢讲明白,就是他的“小心思”。
我觉得,从张秋林的角度,他当然可以选择何家欢,但他不一定非要选择何家欢。
因为在合工大,可能会有他更好的选择——比如,他果真遇见了他的“白富美”孟丽莎。
如果何家欢就在张秋林大学附近读书,她三天两头约他去吃饭、去图书馆自习,他就没有其他任何“机会”了。
然而何家欢在离他有些距离的蚌埠,她不过是和他暗中相互写信,她吹着自己的粉红爱情“泡泡”。这对张秋林来说,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距离,他真的好卑劣呀!
不爱我,放了我,别在我的苦中作乐又不走。
我敢肯定,张秋林绝对是个细致的“理工男”,因为他都能自己研制半导体。如果他“爱”何家欢,他不会不该这么草率,替她做主填志愿。
如果他“不爱”何家欢,大学数年他和她写下的,又是哪门子“情”信呢?八十年代青年男女之间,没有那么开放的吧?
张秋林更爱的,恐怕是他自己。事实上,他就是初代的“精致利己男”,还非常善于伪装。
张秋林貌似是给过何家欢“希望”的,他却又抽身离去了。对年轻的何家欢而言,这真的是好残忍。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所以,在何家欢心里,张秋林是“暖男”一枚吗?好歹他帮助过她?或者,张秋林是“渣男”一个吗?他竟然算计得她这么深?
至少他耽误了一个姑娘用情至深的好几年,甚至差点摧毁她对爱情的信仰吧?
张秋林“骑驴找马”的选择,又让我有种感觉,他的确应了那句经典“情话”:如果没有她,我会爱上你。
“无心”的张秋林只是指点了何家欢选财贸学院,就让何家欢误以为他俩的学校在一起。可惜了单纯的何家欢,在青春懵懂时代,无辜相信了他。
——————————————————----------------------------------------------------------------
剖析影视作品,解读人性真相。我是不求人,不讨爱,人间清醒的“叶澜依free”,本人不是演员热依扎,特此声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