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参军牺牲,母亲悲痛欲绝,17年后却收到一司令来信:请娘来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人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有的刻在纪念碑上,有的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人淡忘。但英雄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我要讲的是一位普通母亲和她儿子的故事。张翠花大娘住在北方一个小村庄,十七年前送独生子李志强参军。那年冬天部队传来消息,说志强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这十七年来,大娘每天都要去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一会儿,望着儿子当年离开的方向。
今年开春的一个早晨,张大娘正在院里喂鸡,突然听见邮递员在门外喊。她颤巍巍地接过信封,看见"北京某部队司令部"几个红字时,心跳得厉害。信纸上工工整整写着:"张翠花同志,请您尽快来北京一趟,有重要事情相告。"
老人捧着信纸的手直发抖,眼泪把字迹都晕开了。她连夜收拾了几件衣裳,揣着攒了多年的路费,第二天天没亮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部队大院里,头发花白的司令亲自接待了她。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司令眼圈红了:"老姐姐,我对不住您啊!您家志强同志当年没牺牲,是被派去执行特殊任务了。这些年他隐姓埋名,连我们都不敢联系他家人......"
原来十七年前,刚入伍的李志强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入特殊部队。那次边境行动中,他为保护战友独自引开敌人,从此失去音讯。直到去年冬天,边防战士在雪山巡逻时发现了昏迷的他。
张大娘听着听着,手里的茶杯"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她死死抓着司令的胳膊,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话。这时会议室的门开了,一个穿着军装的身影"扑通"跪在了老人面前。
"娘!"这一声喊,把十七年的思念都喊了出来。大娘颤着手摸上儿子的脸,从浓黑的眉毛摸到下巴的伤疤,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志强紧紧抱着母亲单薄的肩膀,军装前襟湿了一大片。
后来村里人才知道,志强这些年一直在西南边境工作。当年他带着重要情报跳下悬崖,被山民救起时浑身是伤,昏迷了半年多。伤好后他主动要求继续潜伏,直到去年任务结束。
这个故事传开后,乡亲们自发在村口挂了红灯笼。有人说:"这孩子打小就实诚,帮邻居挑水从不要报酬。"也有人说:"张大娘这些年不容易,总算盼到好日子了。"
现在每天傍晚,都能看见娘俩挽着手在村头散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志强总是微微侧着身子,小心扶着母亲的胳膊。
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消息迷了眼。可当这样的故事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时,才会懂得什么叫作奉献,什么叫作坚守。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那些独自承受痛苦的家属,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家国大义。
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就像黑夜里的一盏盏灯,不耀眼却温暖;像山间的溪流,不汹涌却执着。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一天,让他们的付出都值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