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张爱萍亲自迎接一退伍警卫:知道我是国防部长,怎么不来找我

澹台子侃史 2周前 (03-18) 阅读数 3 #历史

1986年春节,张爱萍一家团聚。宴席上,他虽与家人欢声笑语,却感觉这顿饭滋味欠佳,心中隐约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

他对妻子李友兰感慨道:“真不知保群此刻身在何处,要是能让他此刻就坐在我身旁,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了解丈夫的心结,李友兰决定行动:“我马上联系南京的老吴求助,若不行,我就在本地张贴寻人启事,一定要找到他,不管怎样!”

张爱萍夫妇对赵保群的深情让吴邦义深受触动,他决定放弃团圆,即刻乘车赴如皋、泰州、海安寻人,并请当地广播站发布寻人启事。

正月初五,吴邦义接到了海安县广播站负责人的电话,告知他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过不懈努力,赵保群已被找到,现身处海岸线附近的角斜镇五坊村。

赵保群被找到的第二天,吴邦义邀其至南京,展示3本影集,内含100余张照片,并特别指出两张张爱萍的照片,要求他辨认出当年监护的对象。

在翻阅第三本相册时,赵保群一眼认出了张爱萍,他惊喜交加地喊道:“这不就是我当年负责监护的那个人吗!”

赵保群究竟何人?为何张爱萍执意要找到他?他们之间藏着哪些非同寻常的经历与故事?

两人故事的序幕,得追溯到1972年......那一年,一切的开端悄然铺陈,自然而然地引领着后续的发展。

【01 赵宝城收到一个特殊任务】

1972年早春时节,北京天气逐渐转暖,但政治氛围却依旧严寒,让人倍感压抑。

同年5月某日,正在交通干校值班的北京卫戍区某警卫班长赵保群,突遭一辆吉普车接走,被送往一座办公大楼内。

赵保群刚坐下,一位领导便直接对他说:“保群,组织有意提拔你为班长。”

赵保群并未露出太多惊喜,身体已检查过,政审材料也早已备好。他猜测,领导此次召见,可能还有别的事情要谈。

未及他回应,领导已严肃地说道:“现在组织考验你,需你执行艰巨任务,带领五名战士前往301医院,负责监护名为‘张续’的病人。”

另外,组织明确指示:“此人有问题。到医院后,勿与其谈论政治,禁止他与外界联系,也不允许其家属与之交谈......”

1969年,赵保群正式参军,他是华东区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典型的一员,从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的“红旗民兵团”中表现出色,脱颖而出。

他自幼成长于革命家庭,父亲赵德文1940年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曾任民兵中队长,1943年被捕,敌人欲在荒田加害,但他趁敌不备,成功逃脱。

赵保群自幼听闻父亲英勇事迹,便立志成为解放军。这一愿望最终得以实现,他在革命队伍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

赵保群深知服从组织指挥是军人的职责,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领五名战士,毫不犹豫地前往301医院,抵达外科六病室。

病房房门朝北,屏风挡在入口处。左侧摆放着沙发,供执勤战士休息。沙发对面病床上躺着的人,正是领导提及的名为张续的病人。

赵宝成望去,病人张续面容憔悴,胡子未刮,脸部浮肿,左腿已缝21针,正接受牵引手术。此外,他的左手似乎也曾受伤。

他不禁心生疑惑:床上躺着的病人究竟是谁?如何受的伤?为何自己要负责“监护”他的任务?

尽管他满心疑惑,但组织纪律严明,不容他探听。依据曾在秦城监狱工作的经历,他初步判断对方应为一位资深将军。

赵保群的直觉和推测得到了验证,他负责“监护”的对象,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在往昔的战争年代,这位历经长征、抗日、建国后领导海军与国防科技的老将,不幸失去自由。尽管张爱萍身心饱受折磨,但他的坚定意志始终未被动摇。

张爱萍独自洗澡时突感头晕,摔倒在水泥地上,造成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疼痛难忍,却三日无人问津。后经周恩来关切询问,他才得以送医。这些情况,赵保群全然不知。

赵保群对“张续”是否为好人心中无确切判断。但他坚守原则:问题与治病应分开看待。组织虽禁止他介入,但他认为此举违背人道主义。

张续无法坐起用餐,他便一勺勺耐心喂食;病人出汗时,他用温水细心擦拭;失禁无法下床,他不辞辛劳在床上接便;为减轻不适,他还运用所学医术为其按摩、热敷。

【张爱萍突然昏厥,赵保群奔波救他一命】

久而久之,张续感受到赵保群的真诚与善良,两人心扉渐开。赵保群小心询问起过往历史,“张续”则向他讲述自己在革命时期的斗争经历。

赵保群认为对方必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他十分钦佩其不惧权威、正气凛然,以及在伤痛面前展现出的顽强意志。

观察老人的言行举止,赵保群确信他是个好人,于是下定决心要保护他,并竭尽全力为他提供各种可能的帮助。

赵保群得知吃茄子利于骨头恢复,随即前往菜市场购买。又听说对方渴望吃西瓜,他便绞尽脑汁,努力满足这一愿望。

每当张续的家人到医院探视,他都会主动帮忙留意周围,好让他们能多聊几句,让病人在心灵上得到更多慰藉。

赵保群做出这些行动,承担了巨大风险,既可能妨碍工作,又可能面临处罚。经过深思熟虑与内心挣扎,他最终还是毅然决定帮助老首长。

快乐的的日子转瞬即逝,对张续来说,每时每刻都显得格外漫长。那个秋后的周六夜晚,赵保群在地下室小憩时,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猛然唤醒。

他抓起电话,瞬间预感不妙,急忙奔向“张续”的病房。到达时,见张续烦躁地挥舞双手,已陷入昏迷状态。

赵保群翻开他的眼皮查看,发现他瞳孔大得像黄豆瓣。他惊慌失措,连忙大声问值班战士:“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士们详细叙述了事件经过:晚饭后,医生送来煎好的中药给“张续”饮用。半小时内,他先是出现抽筋症状,随后呕吐,不久便陷入了昏迷。

赵保群惊出一身冷汗,回想起执勤时听闻的老干部离世事例,他唯恐“张续”遭遇同样悲剧,急忙致电连队,请求立即进行抢救。

电话无人接听后,他立刻叫来其余四名战士,叮嘱他们守护病人。随后,他奔波八里路找来军医,并细心通知了每位病人的家属。

家属到场后,与陈主任一同检查了中药。他们惊讶地发现多出了一味“洋金花”,此药不在处方中且含剧毒,服用超过五钱即可致命。

经过五天艰难抢救,张续忍受剧痛后终于脱险。得知是赵保群四处奔波救了他,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长时间不愿放开。

赵保群心中疑惑:究竟何人所为?院方称“洋金花”自药屉掉落。可他已知晓,此等物品向来由专人保管,且加锁防护。

张续得知赵保群在帮他寻找真相后,劝道:“别查了,查不清的。从参加革命那日起,我就已准备好随时为革命献身。”

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渐渐地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最终不了了之。

11月6日下午2时,专案组正式通知,对“张续”的监护措施已解除,同时要求赵保群即刻离开医院,且日后不得再与病人有任何接触。

此时,赵保群方知自己悉心照料半年的病人,竟是昔日威风凛凛的张爱萍将军,心中不禁暗自高兴,能为将军尽一份力,实乃幸事。

尽管赵保群曾助力张爱萍,他自己却未获提拔。对此,赵保群早有预料,但他仍牵挂的是需要关怀的张爱萍将军。

【将军苦心寻找恩人,十几年后终于如愿】

某个星期天,赵保群找了一位交情深的战士,用省下的津贴购置了两斤红糖,随后前往张爱萍的病房探望。

张爱萍正与妻子李友兰交谈,见赵保群到来,满心欢喜。未及多叙旧,三人眼眶已泛红。李友兰削好苹果,一分为二,分别递给了张爱萍和赵保群。

赵保群声音哽咽道:“首长,您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张爱萍敏锐地察觉到什么,对赵保群说:“小赵,你可能很快要退伍了,走之前,记得再来一趟。”

赵保群坚定地点头,与张爱萍夫妇深情道别。数月如张爱萍所言,赵保群毅然决定退役,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得知退伍返乡的消息,赵保群找了个由头前往301医院。遗憾的是,张爱萍已出院赴外地疗养,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祈愿张爱萍身体尽快恢复。

我对赵保群不惧强权且关照我的举动深感动容。复职后,回想起医院里度过的180多个日夜,心情难以平静,脑海中总映现出他聪慧的眼神和憨厚的笑容。

张爱萍为当面致谢,多方打听赵保群下落。他前往卫戍区得知,该团已解散并入武警,赵保群也已退伍。

张爱萍屡对妻子李友兰言:“赵保群乃良才,务必设法寻回!”然中国地域广袤,欲寻一退役老兵,犹如海底捞针。

他唯一记得的关于赵保群的线索是对方来自江苏海安或如皋地区。1974年,在南京治病时,他特地请求吴邦义协助寻找赵保群。

吴邦义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任职,行事严谨。接张爱萍任务后,他频繁书信或电话联系,但人海广袤,寻找一名退伍战士着实不易。

张爱萍屡次致电吴邦义询问情况,但未获满意答复。1986年春节时,他吟诵新作《迎春》,又念及失踪14年的赵保群,便再次嘱咐吴邦义写信探寻其踪迹。

在海安县党支部负责人的协助下,他们得知有位退役战士赵保群曾在北京卫戍区服役,于是,便出现了开头所描述的那感人一幕。

赵保群与吴邦义会面时,吴详细询问了他的军旅时间、部队编号及照顾张爱萍将军的详情,并激动地告知:“首长夫妇时常提起你。”

这天,吴邦义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他们边吃边聊,直至晚上10点。赵保群休息后,吴邦义随即向身在北京的张爱萍详细汇报了相关情况。

得知恩人终有下落,张爱萍夫妇欣喜万分。5月19日,李又兰致信赵保群,并随信汇去100元。信中言及:“略表心意,望笑纳。”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你。现经南京吴邦义相助,终于得知你的消息,甚感欣慰。你坚守本心,不易可贵。特寄100元,略表心意,望为双亲及孩子添置些物品。

赵保群拿着信和100元,眼眶湿润了。他心中也一直牵挂着张爱萍将军,这份思念此刻尤为强烈。

退伍回乡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供销社做临时工时,他一人干三人的活;在砖瓦厂挑砖,脚磨破、肩挑肿,生活却依旧拮据。

一个炎炎夏日,赵保群耳畔响起蝉鸣,心中不禁泛起涟漪,念及张爱萍老将军,猜想此刻的他或许正享受着清甜的西瓜。

天气极其寒冷,他思索着:将军那件破旧的棉袄或许该换掉了。每当风雨交加,他暗自关心:将军的腿疾是否又在隐隐作痛?

在五坊小学做校外辅导员期间,他给孩子们讲述打李堡、攻老户庄及黄桥大决战的往事。儿子开始学说话时,他又给儿子讲起了英勇将军的故事。

在遥远的某地,有位高大威猛的将军,他身躯如铁,骨骼似钢,刀枪不入。原因何在?因为他始终为民众做好事。

【一别15年,两人再相见】

某天,赵保群从有线广播得知张爱萍任国防部部长,兴奋不已。为再睹将军风采,他平日节俭,购得一台12寸黑白电视。然而,他从未萌生过找将军求助的念头。

收到将军的来信,他心中激动不已。身为一个平凡的挑砖工人,他感到十分意外,不知自己有何荣幸能让国防部长亲自致信。

收到将军汇来的100元后,他决定转赠给五坊小学。张爱萍将军得知此事后,再次被他的善行感动,随即挥毫写下感言。

超脱世俗,保持纯洁无瑕;树立高洁品德,两袖清风自守。以此赠予“保群同志”,作为纪念。

李友兰购买了包括《怀念周总理》《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在内的76本图书,并嘱托赵保群将这些书籍转交给五坊小学,以期红色精神得以延续。

1986年冬季,张爱萍闻悉赵保群妻子因病入院,迅速汇去400元以解其急,并定下每月资助他们50元生活费,以助其渡过困难时期。

赵保群心怀感激却略带不安,谢绝了将军夫妇的援手,毅然决定将所得的400元转交给当地的敬老院。

1987年11月13日,赵保群夫妇受邀至北京做客,由张爱萍邀请。当日清晨,张爱萍将军便早早起床,耐心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早上7点30分,警卫员告知张爱萍赵保群已到,张爱萍声音微颤地说:“请保群同志进来吧。”

十五年未见,过往的思念终化泪水。当两人重逢,瞬间紧紧相拥,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与交融。

寒暄过后,张爱萍问道:“我重回工作岗位多年,现已是国防部长,为何你从未前来找我?”

赵保群诚恳地说:“我确实想念首长,但知您工作繁重,不忍打扰。不过我常能在电视上见到您,只要您身体健康,我心里就安稳了。”

当晚,张爱萍邀请儿子、儿媳回家,设宴欢迎赵保群。夫妇俩兴致盎然,频频为其添菜,向他举杯。那一夜,他们相谈甚欢,话题广泛。

赵保群此次北京之行持续了一周,期间在张爱萍秘书的陪同下,他登上天安门瞻仰毛主席遗容,并游览了多处当地的名胜古迹。

离别时,张爱萍把用炮弹壳细心雕琢的和平鸽交给赵保群,嘱咐他将这份礼物转交给五坊小学的孩子们。

汽车缓缓驶离,张爱萍将军泪光闪烁,赵保群同样泪水盈眶。车行甚远,赵保群回望,见夫妇俩仍在原地,不停挥手告别。

1988年初,赵保群在当地政府和党委的协助下,就职于海安角斜工商所。他谨记张爱萍将军的教导,勤勉工作,当选省、市人大代表,三次获三等功,并获“十佳标兵”“十佳党员”等荣誉。

之后,他陆续16次赴京探望张爱萍老首长。每次到访,将军都关切地询问老首长的身体状况,并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

2000年,值张爱萍将军九十寿辰,赵保群再度获邀赴京。宴会上,将军耐心回忆了他们之间历经生死的深厚友情。

随后,国防部长迟浩田亲切会见了赵保群,两人合影。了解到他与张爱萍将军的深厚情谊后,迟部长感慨说:“你为保护老首长牺牲很多,我再次向你表达敬意。”

2003年7月5日20时,张爱萍将军逝世。赵保群得知后,震惊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喃喃自语道:“首长怎么就离开了我们?”

收到张爱萍治丧委员会办公室的书面通知,赵保群确信无疑。他拭去眼泪,随即登上赴京火车,决心亲自为老首长送行。

7月12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张爱萍将军的追悼会。赵保群站在送别队伍中,望着将军安卧于鲜花翠柏间,不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澹台子侃史

澹台子侃史

澹台子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