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顺风车:在政策调整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近期,关于顺风车行业的政策调整话题再度升温,尤其是广州和惠州两地相继推出的新规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州尝试限制营运车辆接顺风车订单,而惠州则明确顺风车单天接单不宜超过4单。由于两地政策出台时间相近,不少民众担心这是否预示着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行业监管都将全面收紧。
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些政策,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出台实际上正是地方主管部门对顺风车行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积极尝试。正如多位行业专家所指出的,顺风车的正向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它作为一种共享出行方式,已经在许多城市成为交通体系的重要补充,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回顾过去几年,全国多地陆续出台了顺风车管理细则,这些政策大多以鼓励和规范为主。以惠州为例,虽然新政策对接单次数做了明确限制,但相较于全国其他城市,其政策要求仍然相对宽松和包容。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交通专家表示:“惠州的这一政策调整,旨在推动顺风车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打压或限制。”
广州的政策调整则更多是基于本地市场的特殊性。当地主管部门试图通过限制营运车辆接顺风车订单,来平衡出租车、网约车和顺风车等不同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做法并不代表全国性的政策导向,而是广州根据自身市场情况做出的独特选择。
顺风车行业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变。早年间,由于个别负面事件的影响,顺风车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导致部分平台下架服务。但如今,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行业的自我调整,顺风车的定位已经逐渐清晰,政策环境也趋于稳定。这种稳定性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顺风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出行方式的创新上,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的多重贡献。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竞争的加剧,职业车主的收入压力不断增大。而顺风车则为许多车主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成为就业的“缓冲区”和收入的“蓄水池”。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甚至鼓励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接顺路订单,以补充收入。这种灵活性不仅缓解了车主的生计压力,也为城市交通注入了更多活力。
以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调研数据为例,中国每年有约1.9亿人次通过顺风车通勤出行。这一庞大的数字不仅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还降低了出行成本,减少了碳排放。这种共享出行模式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对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潜力方面,顺风车行业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8年,顺风车交易总额预计将从371亿元增长至10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9.4%。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出行方式的青睐,也体现了顺风车在交通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也在积极推动政企合作。例如,南京正在探索利用顺风车平台为传统出行服务引流,推广重点线路的出行服务。这些探索不仅为顺风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南京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全指出:“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顺风车的重要价值,并积极推动政企合作。这些探索为顺风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有的城市通过顺风车平台为传统出行服务引流,有的则组织合规运力入驻平台,推广重点线路的出行服务。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顺风车的规范化发展,也推动了城市交通体系的整体优化。
惠州和广州的政策调整,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为顺风车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顺风车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它通过共享资源、降低成本、缓解交通压力,为城市交通注入了新的活力。
徐媛园
校对 王丽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