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传下来的农村7大传统文化,农耕、手艺、习俗等至今受用!

忆飞雪 3天前 阅读数 4 #推荐
一、跟着日头走的智慧——农耕文化

庄稼人常说看天吃饭,这四个字里藏着祖祖辈辈的大学问。

为啥清明前后要种瓜点豆?为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都是老祖宗盯着日头月亮琢磨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可不是随便定的,那是真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虫鸟都看透了。春分那天,村里的老人会抓把土搓搓,土要是醒了(不结块),就能下种;霜降一到,家家忙着腌菜窖红薯,这都是跟着节气走的铁规矩。

这些讲究看着简单,其实是教咱怎么跟老天爷搭伙过日子,不硬扛,不瞎闹,顺着自然脾气来。

二、手指头尖上的绝活——手艺文化

您见过老木匠打嫁妆吗?墨斗线一弹,木头缝儿里都透着讲究。衣柜角上雕牡丹,寓意“花开富贵”,床脚刻石榴,盼着多子多福。这些花样不是瞎刻的,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吉利话。

咱再说说篾匠编竹筐,青竹片要泡三天三夜,编的时候得趁日头晒着编,这样筐子才结实。

山东老篾匠常说:竹子有灵性,你糊弄它,它就裂给你看。现在年轻人买塑料筐用,可老辈人还是认竹筐,夏天装瓜果不闷坏,冬天存粮食不返潮。这些手艺不光是吃饭的家伙什,更是教人踏实做事的活教材。

三、老祖宗画的图纸——建筑文化

走进徽州老宅子,抬头看那翘角的马头墙,可不是为了好看。

早年间村里房子挤,谁家灶房着火,这高墙就能挡住火苗不窜邻居家。福建土楼的大圆环更绝,客家人当年躲土匪,整族人住里头,大门一关,三个月不出门都饿不着。

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那是真把黄土用明白了。挖窑要看山势,得找站得稳的土崖子;门窗要朝南,阳光能晒到炕头。老房子那些门道,都是跟黄土坡处出来的交情。

四、红白喜事里的讲究——习俗文化

娶媳妇嫁闺女,那套老规矩可有说法。皖南山区接亲,新娘子要跨火盆,不是搞迷信,是取个红红火火的意头。陪嫁的子孙桶里得塞五谷,老人说这是把娘家的福气带进婆家粮仓。

白事更见真章。豫北农村办丧事,孝子要摔瓦盆,瓦盆底下钻七个眼,这是给亡魂指路,怕他找不着家。守灵时香火不能断,不是怕鬼怪,是让活着的人心里有个念想。

这些老规矩看着繁琐,里头裹着的都是盼人平安、念人好的心思。

五、舌尖上的老理——饮食文化

胶东人过年蒸饽饽,非得裂开三道纹才叫好,说是笑口常开;山西人做花馍,给老人祝寿要捏寿桃,小孩满月得做面锁。这些吃食摆上桌,话都不用说,心意全在里头。

四川泡菜坛子的讲究更多,新媳妇过门,婆婆要看她会不会沿坛边水槽,水要是浑了,泡菜准坏。

这不是刁难人,是教新媳妇懂得过日子要勤快。现在年轻人腌泡菜用玻璃罐,可老一辈还是认土陶坛子:陶器会呼吸,泡出来的菜才活泛。

六、地头田间的热闹——节庆文化

广西壮族的“三月三”,小伙子对山歌找对象,歌词里藏着谜语:什么有叶不开花?什么开花不见叶?答不上来的姑娘羞红脸,答上来的就递绣球,这是老祖宗教的文化相亲。

陕北过年打腰鼓可不是瞎蹦跶,老把式说鼓点要踩着心跳打:“咚叭咚叭”是心跳声,“咚咚叭咚叭”是跑起来的脚步声。

七、口口相传的活历史——民间文艺

夏夜麦场上,听老人讲古经(故事),比看电视带劲多了。山东老农讲《秃尾巴老李》,说黑龙如何帮老乡斗白龙,听着听着,小孩就知道做人要知恩图报。

河南坠子书里唱的《包公案》,老太太们边纳鞋底边听,听到陈世美被铡,齐齐拍腿叫好。这些故事书里找不全,可庄稼人心里都装着本善恶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忆飞雪

忆飞雪

忆飞雪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