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楼是什么样的感受,真的只有一瞬间痛苦吗?跳一半反悔了咋办?
当从高楼边缘纵身跃下,许多人下意识认为这是苦难的戛然而止,实则大错特错。
自迈出那决定性一步起,才是一段极端惊悚与绝望历程的开端。

随着跳楼者的身体脱离高楼,冰冷的地面就像狰狞的巨兽,以令人胆寒的速度迅猛扑来。潜藏在人类基因深处的恐高本能瞬间被激活,头晕目眩之感如汹涌潮水般将其淹没。

心脏似失控的鼓槌,疯狂跳动,似要冲破胸腔的束缚。血管与肌肉因极度恐惧而紧绷收缩,身体平衡瞬间丧失。情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彻底决堤,以压倒性态势占据大脑。
身体在感知到致命危险后,本能地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试图唤醒陷入绝境的大脑,寻觅一线生机。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一切挽救行动都已回天乏术。
死亡的恐惧被无限放大,在短暂的下坠过程中,每一秒都被拉伸至无尽漫长。跳楼者的视觉处理速度从正常的每秒25帧急剧跃升至几百帧,往昔生活的琐碎片段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高速闪过。
即便是生性最为乐观开朗之人,置身如此绝境,也难免被绝望的阴霾彻底笼罩。

不少人想当然地以为,跳楼自杀的疼痛仅仅是转瞬即逝的瞬间体验,可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
那些从坠楼灾难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亲历者坦言,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他们此生绝不愿再度经历。
2000年,美国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男子,从高达200余米的金门大桥纵身跃下。需知,全球跳桥者的生存概率不足1%,而他却幸运地成为了这极少数幸存者之一。
事后回忆起那恐怖的瞬间,他表示,当身体重重砸向水面的刹那,脊椎骨如同脆弱的枯枝般瞬间断裂粉碎。那时,过往生活中遭遇的所有委屈与挫折,在当下的剧痛与恐惧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深陷痛苦情绪时,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扭曲,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漫长。
同时,大众普遍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跳楼者在触地瞬间便会即刻失去生命体征,实则相当一部分跳楼者在坠地后仍保留着意识。
在坠地的那千钧一发时刻,身体骨骼因遭受巨大冲击力而纷纷断裂,这些碎骨瞬间化作致命凶器,无情地刺向体内的内脏器官。
其中,肺部首当其冲,遭受重创后成为主宰生死的关键“开关”。
血液从伤口如泉涌般喷射而出,迅速填满肺部,堵塞气道,致使呼吸功能瞬间丧失,最终引发窒息。与此同时,身体的生理机能全面失控,膀胱失禁,各种排泄物不受控制地排出体外。
而在所有坠地情形中,头部先着地的状况最为惨烈。跳楼者能清晰听见自己头颅碎裂的恐怖声响,诡异的是,起初并不会立即感受到疼痛。紧接着,颅内血液急速涌入眼眶,视线瞬间被一片血红所遮蔽。
大约两分钟后,身体的痛觉神经才被全面激活,跳楼者只能在绝望与难以忍受的剧痛中,无奈地等待死亡的最终降临。

那么,假如跳楼过程中突然心生悔意,试图自救,是否还有一线生机?跳楼者在短暂的坠落过程中,真的有时间产生后悔情绪吗?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选择放弃生命,在每200位自杀者中,就有3人选择跳楼这种极端方式,且其中90%属于冲动行为。
心理学家指出,几乎超过90%的跳楼者在坠落过程中都会萌生后悔之意。

但现实是,从跃出高楼到触地的时间往往极为短暂,甚至不足三秒,如此短暂的时间,他们真的来得及后悔并采取自救行动吗?
一般而言,一层楼的标准高度约为2.8米,依据普通人的平均受阻力面积进行计算,跳楼者撞击地面时的速度可达7.4米每秒。
在毫无缓冲的情况下,此时身体所承受的冲击力,等同于被一块重达四吨的钢板无情碾压。在低楼层坠楼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一种自救方法:尝试让双脚先着地,同时尽可能保护好头部,随后让身体顺着惯性向前翻滚,以此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
然而,这一方法对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通常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如成龙这般的动作明星,才有可能做到。若从超过十层的高楼坠落,即便跳楼者能够完美呈现上述动作,也几乎难以逃脱死亡的厄运。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奇迹:空姐维斯娜·乌洛维奇遭遇飞机爆炸事故后,从10058米的高空以每小时200英里的极速坠向地面,最终幸运地落在一处厚厚的雪堆上,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

空姐维斯娜·乌洛维奇
这一奇迹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地面数米深的积雪起到了关键的缓冲作用,并且在落地前,树枝也分担了大部分冲击力。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此罕见的幸运绝非普遍现象。
或许此刻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正深陷生活的泥沼,被失败与挫折重重包围。但请坚信,只要生命尚存,就永远存在扭转乾坤、改写命运的可能。
与其寄望于在高空坠落的绝境中寻求渺茫的自救机会,不如鼓足勇气,以积极的心态直面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毕竟,生命仅有一次,且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