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秘史之恭亲王奕䜣的三起三落

小谭说史 2个月前 (02-26) 阅读数 15 #娱乐

恭亲王奕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之弟,是晚清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三次被重用,三次被贬黜,堪称大清王朝权力斗争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清的兴衰紧密相连,也折射出晚清政治的复杂与残酷。

第一次起落:咸丰朝的崛起与失宠奕䜣自幼聪慧过人,深得道光帝喜爱,曾被寄予厚望。然而,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咸丰帝继位,奕䜣则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帝即位初期,奕䜣凭借其才能,迅速在朝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处理外交事务上表现出色。然而,随着咸丰帝对权力的掌控逐渐加强,奕䜣的锋芒引起了皇帝的忌惮。1855年,奕䜣因与咸丰帝意见不合,被贬为闲职,失去了实权。这是他的第一次起落。

第二次起落:辛酉政变后的权倾朝野咸丰帝驾崩后,奕䜣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1861年,他联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成功掌握了朝政大权。此后,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成为清廷的实际掌权者。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创办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推动了清廷的近代化进程。然而,奕䜣的权势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猜忌。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奕䜣因主和而被慈禧太后借机罢黜,再次失去了权力。这是他的第二次起落。

第三次起落:甲午战争后的短暂复出与最终失势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慈禧太后迫于压力,重新启用奕䜣,任命他为军机大臣。然而,此时的奕䜣已年迈体衰,无力挽回清廷的颓势。他在任期间,虽然尽力推动改革,但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终究难以有所作为。1898年,奕䜣因病去世,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这是他的第三次起落,也是最后一次。

奕䜣的历史评价奕䜣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是晚清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三次起落,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晚清政治生态的缩影。奕䜣的失败,固然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更多是时代与制度的悲剧。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与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晚清历史的复杂性。

奕䜣的故事,是大清秘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页。他的三起三落,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他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评论列表
  •   宇化贤  发布于 2025-04-30 12:52:55  回复该评论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谭说史

小谭说史

介绍历史、谈论古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