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贫困到极限的清朝大诗人,衣食无着,为躲债竟客死他乡
1783年的寒冬,山西解州驿站的破旧客房里,一位面色苍白的书生在病榻上勉强提笔。他用最后的气力给挚友写下绝笔:“寄食于幕府,终非长久之计;求官不得,归乡无颜……”这位在贫病中离世的诗人,正是被后世称为“乾隆诗坛第一人”的黄景仁。
神童的陨落之路
九岁那年,常州城出了件奇事:应童子试的学童中,有位裹着棉被迟迟不起的少年。当旁人催促时,他脱口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这个叫黄景仁的孩童,就此在江南文坛崭露头角。然而神童的光环未能照亮他的人生——四岁丧父,家道中落,科举路上屡试不第,最终只能在各地幕府间漂泊。
幕府生涯的困顿
在安徽学政朱筠幕中,黄景仁留下了人生最耀眼的瞬间。采石矶太白楼诗会上,27岁的他即席赋诗,三百余言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震惊四座。这首诗被比作王勃的《滕王阁序》,却未能改变他的命运。作为“毗陵七子”之首,他始终游离于体制之外,连正式的幕僚身份都难以获得,只能以“清客”身份为人校勘文稿。
京华飘零的辛酸
北上京城的岁月里,黄景仁蜗居在宣武门外的破屋中。冬季风雪肆虐时,他写下“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凄楚诗句。即便被乾隆特授武英殿书签官,这个正八品的闲差也不过是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候补县丞的虚衔,让他陷入更深的债务困境,最终不得不仓皇离京避债。
生死之交的见证
江苏才子洪亮吉与黄景仁的友谊,堪称清代文坛的传奇。两人同窗龙城书院时,洪亮吉苦读经世之学,黄景仁却沉迷诗赋。当洪亮吉高中进士时,黄景仁仍在诗酒中蹉跎。这位日后因直谏流放新疆的“大清第一硬汉”,在挚友病危时六百里加急驰援,却只赶上料理后事。他素衣扶柩三千里,将诗稿完整付梓,成就了《两当山房集》的传世。
诗魂的永恒回响
黄景仁笔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慨叹,道尽了传统文人的集体困境。但细读其诗,最动人的并非困顿之语,而是寒夜思母的锥心之作:“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种穿透时空的情感力量,让瞿秋白在革命年代仍为之动容,令郁达夫写出《采石矶》致敬。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找不到他的名字,但历史记住了这个35岁便陨落的诗魂。当我们重读“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仿佛看见那个在风雪夜独自徘徊的背影——他用短暂的生命,在清代诗坛划出了一道耀眼的流星轨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