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了1000多天,美国终于发现不对劲:原来中国三年前就选对了!

程思雨柔 4周前 (04-21) 阅读数 101 #历史

眼下,俄乌战争想要结束依然困难重重,说到底还是俄罗斯和美国谈不拢;普京在北约扩张这件事上态度非常坚决,当初决定开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打了三年多,双方在这个关键点上还是各执己见。

人们常说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这句话如今得到了验证。就连一向自信满满的美国,现在也为俄乌冲突感到焦虑不安。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世界正在向多极化迈进,想继续独占好处已经不可能了。中国在3年前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美国梦”彻底破灭了。

最近美俄两国进行了谈判,结果不出所料;其实大家早就对这次会谈不看好,连乌克兰这个当事国都没参与,这不正好说明这就是一场"代理人战争"吗?

俄罗斯最关心的是,绝不能让北约军队进驻乌克兰,这是他们的底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2022年那场战争的导火索,说到底就是北约不讲信用,不断向东扩张,把触角伸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严重威胁了俄方的安全利益。普京原本打算速战速决,可没料到乌克兰顶住了第一轮攻势,结果战事就这么拖了下来,变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战火点燃前已有迹象,但冲突的规模、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超出了各方预期。俄罗斯没料到会僵持数月,美国更没想到会持续数年。

美国最初打的算盘挺美:既想削弱欧洲、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又打算打压俄罗斯顺便大卖军火,可谓一举多得。但现实却出乎意料,如今的国际形势早已大变样,美国既没法掌控全球局势,实际上也根本没有这种本事。

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西方主导全球的幻想。然而,那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国际舞台上煽动大国对抗,制造分裂,企图让世界重新陷入冷战式的对峙局面。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不少战事,但要说对世界冲击最大的,还得数当前的俄乌战争。这场冲突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它发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

这次冲突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都深陷其中。一个直接在前线开打,另一个则在背后用尽各种方式插手。两边的对抗已经走到悬崖边缘,随时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乌克兰各地战火纷飞,俄罗斯在走投无路时奋起反击,美国和北约也押上了自己的权威和信誉,三方谁都输不起,唯一的出路就是坐下来谈。

不管怎么商量,总会有人吃亏,大家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好处,这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乌克兰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在正面与俄罗斯的对抗中元气大伤,要不是有西方国家的持续支援,恐怕早就撑不住了。

西方必须持续支援乌克兰,防止其崩溃。表面上,美欧立场一致,但欧洲承受的冲击远超美国预期。

美国打算通过大规模援助乌克兰,同时实施经济封锁,来彻底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如果俄罗斯因此陷入内乱,他们就能趁机扶植一个亲美政权上台。而这场战争恰巧发生在普京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

2023年,西方开始察觉到情况不太对劲。那一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了3.6%,普京的表情也变得越来越放松。

俄罗斯经济能够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能源产业、投资和消费这三大支柱。自俄乌冲突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股投资热,企业纷纷转向本土生产和进口替代,石油出口也维持了稳定局面。再加上政府推行卢布结算政策,这些都让俄罗斯经济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普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虽然西方国家的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冲击,但我们正在想办法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俄罗斯成功稳住了局面,但欧洲却陷入了困境。他们试图通过冒险来扭转局势,但最终全都失败了。

多年来,欧洲靠着从俄罗斯进口的便宜能源,让工厂生产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如今停止从俄罗斯买能源后,欧洲各国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生产成本上涨的问题。

德国因为能源危机已经损失了上千亿欧元,如果这场危机持续到2030年,损失将高达2600亿欧元。这样的经济损失对国家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后果严重程度不亚于直接卷入一场战争。

一些在德国扎根超过百年的老牌企业,因为俄乌战争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将工厂搬迁到其他国家。

欧洲现在处境很尴尬,他们原本想通过制裁俄罗斯来逼其停战,但如果俄罗斯顶住了压力,欧洲反而会陷入困境。

在2023年8月召开的法国驻外大使会议上,马克龙坦言了自己的忧虑。他指出:“如今强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局面陷入僵持,世界形势也变得愈发难以捉摸。”

美国凭借低廉的能源价格躲过了经济动荡,这让欧洲各国十分恼火。匈牙利总理更是毫不客气地公开批评美国,认为欧洲经济下滑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

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发问:在国际关系中紧跟美国的脚步,真的是个聪明的选择吗?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种趋势正在欧洲蔓延。在拜登执政期间,美国应对以色列与加沙冲突以及俄乌战争的方式,都让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不仅一向紧密的欧洲盟友开始动摇,连美国国内的团结也因为这两场战争而变得四分五裂。

特朗普在掌权前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解决俄乌争端,可现在事情已成定局,他却束手无策,这难道不正好说明美国已经没法主导全球局势了吗?

中国作出的决定

在俄乌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是明智且负责任的。我们始终坚持用和平对话的方式化解矛盾,先查明真相,促成双方停战,然后再一步步处理其他分歧。这样的做法,时间会证明其正确性。

美国总是觉得靠冲突和压制就能摆平一切,坚信弱肉强食的规则,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过去冷战时期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2024年,中国成功推动巴勒斯坦14个派别达成《北京宣言》,这一外交成就获得联合国和欧盟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解决巴以冲突的重要进展。与此同时,日本不愿继续受制于美国,开始寻求更多自主权;菲律宾也意识到被利用的风险,在外交上变得更加灵活;印度则悄悄绕过美国限制,向俄罗斯出口半导体产品。这些变化反映出各国都在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

美国越来越发现事情不太对劲,虽然其他国家并没有公开站出来全面对抗,但大家都悄悄地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世界格局正在从一家独大变成多强并立,这种变化已经挡不住了。

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快速演变,美国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如今,各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全球新态势。

美国根本没法掌控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他们原本信心十足,觉得俄乌战争对自己百利无一害,可现在看来,这场算盘打得并不如意,反而有点白忙活一场的意思。

美国暗中挑起的这场冲突,让乌克兰元气大伤,俄罗斯实力受损,欧洲也遭受重创,就连美国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也面临严峻考验。

特朗普一上任就急着和俄罗斯搞好关系,甚至不惜和欧盟闹翻,这背后其实有他的小算盘。

从实际利益出发,美国靠卖武器赚的钱乌克兰根本付不起。这场仗打了三年多,乌克兰早就被掏空了。美国是援助乌克兰最多的国家,战争的包袱只会越来越重。问题是,仗打不赢,乌克兰也还不上这笔债。

从大局来看,美国这次的策略也出了问题。拜登政府原本的算盘是:先耗死俄罗斯,然后带着一帮"跟班"耀武扬威地转向亚洲。可没想到,美国在俄罗斯这儿就卡住了,那些"小弟"们看到这情况,更不愿意替美国冲锋陷阵了。

拜登要是连任,估计会硬着头皮继续往乌克兰这个无底洞里砸钱。但特朗普可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继续援助乌克兰纯属把钱往水里扔。

现在不如换个思路:重新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让俄罗斯对欧洲构成潜在威胁,这样欧洲就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

现在的美国已经没法像以前那样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了,这不是说美国已经彻底不行了,而是在世界格局变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力量相对减弱了。此消彼长本来就是常态,欧洲越来越明白这一点,对美国的目标也就没那么热衷了。不管美国怎么折腾,最终吃亏的还是它自己。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国际上的声望不断提升。许多国家在权衡利弊后,都会认可这种外交政策的优势。

如果美国对中国的种种限制手段都失效了,那么中国在国际上的伙伴关系将会迎来空前的加强。

在俄乌问题上,美国试图强迫中国选边站,还硬给中国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但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保持中立就是最好的立场,因为我们选择站在和平这一边,这符合全球的共同利益。

2014年乌克兰局势紧张时,俄罗斯在国际上处境艰难,中国在这时候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两国关系顺利度过了这场严峻的考验。

自俄乌战争打响以来,还没等中国发声,俄罗斯就已经对中国表现出十足的信任。中国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在联合国各项决议的表决上也始终保持中立和公正,特别是在涉及乌克兰东部四州公投的决议投票中,中国都选择了弃权。

中国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就事论事而不针对特定国家。这种做法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美国那种"非此即彼"的强压手段只会激化对立,同时也让许多不愿参与纷争的国家承受更多负担。

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后,中国选择不参与他们组织的对俄罗斯的国际制裁行动,这个决定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西方把不参与制裁视为支持俄罗斯,但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这种看法。

西方的经济限制反而让俄罗斯不得不把对外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这使中国一跃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还加大了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两国在这次事件中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和中国加强了战略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全球事务。两国的合作基于一个共同目标:抵制美国的强权政治。

在全球格局走向多极、西方联盟内部分裂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已经失去了全身而退的机会。即使它现在表现得再诚恳,恐怕也没人会买账。正如美国著名独立记者塔克·卡尔森所言:"美国政府的现行政策只会加速美元体系的崩溃,世界秩序正在重塑,这对美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匈牙利总理认为欧洲的衰退是由美国造成的。

中国驻法国大使表示,俄乌战争给欧洲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欧洲正承受着这场冲突带来的严重损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