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节水技术集成应用,旱作农业突破水资源瓶颈
**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与节水技术集成应用:旱作农业的突破之路**
在我国广袤的农业大地上,旱作农业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水资源瓶颈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乎着无数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一、提出问题
旱作农业,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灌溉或者灌溉条件极少的情况下进行的农业生产。在我国的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是主要的农业形式。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稀少,很多地方不足400毫米,有的甚至只有200毫米左右。像甘肃的定西地区,长期面临着干旱缺水的困扰,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依赖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传统的旱作农业依赖于自然降雨,但是降水的不确定性太大。据气象数据显示,在一些干旱年份,降水总量可能比常年减少30% - 50%,这就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谷物作为旱作农业的主要作物种类,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传统谷物品种在耐旱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老品种虽然对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面对日益严重的干旱情况,它们的产量稳定性已经越来越差。过去种植的一些传统小麦品种,在正常年份每亩产量能达到300 - 400斤,可是一遇到干旱年份,产量可能会骤降到100 - 200斤,甚至颗粒无收。这就迫切需要对谷物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同时集成应用节水技术,来突破旱作农业面临的水资源瓶颈。
二、分析问题
1. 耐旱谷物种质资源的现状
传统的耐旱谷物种质资源虽然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存在诸多局限性。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许多传统品种经过长期的种植,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其基因库逐渐变得狭窄。以谷子为例,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种,在过去几十年间,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与之相伴的是其优良耐旱基因的流失。据调查,在某些地区,曾经广泛种植的具有较好耐旱性的谷子地方品种,现在种植比例已经不足10%。
现代育种技术虽然为谷物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耐旱性的鉴定和筛选技术还不够完善。目前的耐旱性鉴定大多是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模拟环境与实际的田间自然干旱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验室中设定的干旱胁迫条件可能只是单一的水分胁迫,而在田间,谷物还会受到土壤肥力、温度、光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耐旱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效率较低。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耐旱相关的基因,但是将这些基因有效地导入到优良品种中,并使其稳定表达,仍然是一个难题。
2. 节水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节水技术方面,目前旱作农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覆盖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据实验数据表明,地膜覆盖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在玉米种植中,地膜覆盖可以使土壤水分含量在干旱季节比不覆盖地膜提高10% - 15%。但是,地膜覆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残膜污染。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增加,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据研究,连续使用地膜覆盖5年以上的土壤,其土壤容重会明显增加,土壤孔隙度会降低5% - 10%。
滴灌技术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节水技术。它能够精确地将水分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些设施农业中,滴灌技术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在新疆的一些棉花种植区,滴灌技术的应用使得棉花的灌溉用水节约了30% - 50%。在旱作农业的大田环境下,滴灌技术的推广还面临着成本高、维护困难等问题。一套完整的滴灌设备,每亩地的安装成本在500 - 800元左右,对于许多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解决问题
1. 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
(1)加强传统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我们要像保护濒危物种一样保护传统的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各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应该联合起来,对传统的地方品种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方谷子品种收集工作,已经收集到了数百份地方品种资源。这些收集到的品种资源要建立完善的基因库,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保存,防止基因的流失。
(2)创新耐旱谷物的育种技术。一方面,要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育种方法如杂交育种,能够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对耐旱基因进行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谷子中的某些与耐旱相关的基因进行修饰,提高其耐旱性。要加强多学科的合作。育种不僅仅是农业科学家的任务,还需要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土壤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谷物的耐旱性。
(3)建立完善的耐旱性鉴定和筛选体系。这个体系要尽可能地模拟田间实际环境。可以在不同的干旱梯度下,设置多个试验点,对谷物品种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评估。在干旱程度较轻、中度和重度的地区分别设置试验田,对谷物品种的生长状况、产量、生理指标等进行全面的测定。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真正具有优良耐旱性的谷物品种。
2. 节水技术集成应用
(1)改进现有的节水技术。对于地膜覆盖技术,要研发可降解的地膜。目前,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科研机构研发出的可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经过一定时间后能够自动分解,不会造成残膜污染。对于滴灌技术,要降低成本,提高其适应性。可以通过优化滴灌设备的设计,采用更廉价的材料,同时开发适合大田环境的滴灌系统。研发出一种简易的、可移动的滴灌设备,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的种植情况灵活调整滴灌的范围。
(2)集成多种节水技术。将覆盖保墒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可以发挥出更好的节水效果。在作物生长初期,采用覆盖保墒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抽穗期、灌浆期等,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精准灌溉。还可以结合保墒剂的使用。保墒剂能够吸收和保持大量的水分,在干旱时缓慢释放,为作物提供持续的水分供应。据试验,在玉米地里同时使用覆盖保墒技术、滴灌技术和保墒剂,土壤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60% - 70%。
(3)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节水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能够直观地看到节水技术的效果。在每个县建立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基地,展示不同的节水技术组合及其效益。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操作技能。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让农民掌握节水技术的要点。
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节水技术集成应用是旱作农业突破水资源瓶颈的两把钥匙。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让旱作农业在干旱的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就像过去几十年间,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让我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节水技术集成应用,旱作农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色列在节水农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他们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先进的滴灌技术和精准农业管理,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我们要学习以色列这种在困境中创新发展的精神,将我国的旱作农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也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节水技术应用中来。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他们真正接受并积极应用这些新技术,才能实现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给予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耐旱谷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节水技术集成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关系到我国旱作农业的未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