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调出炉,特朗普和普京都失算了
凤凰卫视援引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3月最新民调显示,近七成乌克兰民众选择继续信任泽连斯基。这一结果直接冲击美俄试图左右乌克兰政局的动作——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换人计划”,正因民意铁壁陷入僵局。
冲突重塑了乌克兰的政治逻辑。2023年12月,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仅为52%,但到今年3月,这一数字飙升17个百分点。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随机电话抽样,对超过2000名受访者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年龄、性别或教育背景,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均突破60%。研究所负责人格鲁舍茨基强调:“误差幅度不超过3%,数据可信度极高。”
泽连斯基资料图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泽连斯基从喜剧演员到战时领袖的身份蜕变。俄军空袭基辅时,他身穿防弹衣出现在街头;哈尔科夫断电期间,他举着手电筒召开内阁会议。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分析称,泽连斯基的“在场效应”让民众产生强烈代入感,甚至美国政府的批评言论,反而刺激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情绪。
传统政治精英的溃败进一步巩固了泽连斯基的地位。前总统波罗申科的支持率仅为8%,前总理季莫申科甚至不足5%。曾被西方媒体热捧的扎卢日内,自2023年2月卸任总司令后,民意支持率从34%暴跌至12%。乌克兰政治学者奥列克西·哈兰指出:“扎卢日内的沉默让他失去政治资本,泽连斯基已成唯一选项。”
78%的受访者明确表态:总统选举必须推迟到“稳定和平”实现之后。这里的“和平”被严格定义——不是临时停火,也不是划定缓冲区,而是签署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正式协议。第聂伯罗的教师安娜·科瓦连科说:“我的儿子还在前线,如果明天投票,我的票只会投给能结束冲突的人。”
这种共识形成一道防火墙,阻隔外部势力的干预。美国《政治报》曾爆料,特朗普团队试图推动乌克兰在10月举行选举,但乌宪法明确规定,战时状态禁止选举。即便法律开绿灯,民众的抵制情绪也让操作难以落地。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德米特里·苏斯洛夫坦言:“乌克兰人对选举的警惕,远超莫斯科预期。”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战略存在根本矛盾:既想削减对乌军援以聚焦亚太,又试图通过“矿产换援助”协议攫取利益。2024年1月,美国要求乌克兰以锂、稀土矿开采权抵偿450亿美元军援,但泽连斯基以“主权不容交易”强硬回绝。知情人士透露,美方甚至威胁切断情报共享,仍未能迫使基辅让步。
更令华盛顿尴尬的是,其扶持的反对派势力孱弱不堪。3月密谈中,特朗普女婿库什纳向乌反对派承诺“选举后提供政治支持”,但波罗申科阵营内部文件显示,其竞选资金缺口高达1200万美元。“没有民众基础,再多的外部援助都是空中楼阁。”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古斯塔夫·格雷塞尔评论道。
克里姆林宫原以为,战事拖延会消耗泽连斯基的威望,但民调数据揭穿这一幻想。俄乌开战初期,莫斯科曾通过中间人接触扎卢日内,试图扶持“亲俄代理人”,但后者始终拒绝表态。俄罗斯政治学者塔蒂亚娜·斯坦诺瓦娅承认:“我们低估了乌克兰社会的抗压能力,泽连斯基已成抵抗运动的图腾。”
俄方近期调整策略,开始炒作“泽连斯基合法性危机”。4月,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多次声称“泽连斯基任期已于2023年5月结束”,但联合国法律事务厅明确表示,战时状态下的宪法延任符合国际法先例。“这种舆论战反而让乌克兰人更团结。”基辅政治风险咨询公司负责人马克西姆·别洛泽罗夫指出。
泽连斯基资料图
泽连斯基的民意优势无法掩盖前线的残酷现实。乌军总参谋部4月报告显示,由于美国援助法案在国会搁浅,部分部队的155毫米炮弹供应量下降58%,导致日均火力打击次数从3000次锐减至1200次。俄军趁机在恰索夫亚尔展开猛攻,乌东部防线承受的压力接近2022年夏季水平。
欧洲的援助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德国承诺提供的18辆“豹2”坦克中,仅6辆完成交付;法国生产的“凯撒”自行火炮月产能不足10门。乌克兰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警告:“如果西方军援延迟到6月,GDP可能萎缩15%,通货膨胀率或将突破25%。”
但乌克兰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利沃夫,志愿者组织“人民军需官”通过众筹购买100架无人机送往战场;在敖德萨,渔民自发用改装快艇为前线运输药品。这种“自助式抵抗”正在消解西方唱衰的“疲劳论”。正如哈尔科夫市民尤里·舍甫琴科在社交媒体所写:“我们不需要别人替我们选择领袖,我们需要的是夺回生存的权利。”
当美俄还在计算地缘政治的得失时,乌克兰人用民调给出答案:在战火与生存的十字路口,泽连斯基仍是多数人的选择。这场较量的本质,早已超越单纯的选举胜负——它关乎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如何用意志对抗强权的逻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