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兄弟连"为何牢不可破?从边境蹭饭看中国对巴铁的战略承诺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4天前 阅读数 495 #推荐

在喀喇昆仑山脉,海拔5000米的雪线之上,中国边防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酸辣土豆丝,踏着积雪,朝着巴基斯坦哨所走去。他们不畏严寒,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并非如电影之中那般充满浪漫的桥段,而是完完全全、确确实实地在中巴边境之上所上演的一场军事奇景——每周都会有一次的“炊烟外交”。它就好像是边境线上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一样,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着两国之间那特殊的情谊。

当两国军人围坐在同一口锅里涮羊肉时,华盛顿的战略家们大概永远想不明白,这两个国家怎么能在火药味最浓的边境线上,处成了共享泡菜的老邻居。

翻开世界地图,你其实很难找到,比中巴更反常识的盟友组合。1951年建交之时,巴基斯坦尚且是美国“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座上宾,而中国却正被西方世界集体孤立。

不过历史常蕴含着一种黑色的幽默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这场冲突宛如一面镜子了,清晰地展现出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国家之间的战略意义了。当时此事件让双方几乎刹那间就意识到了彼此的重要性了,并且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了。

当印度军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溃败之时,伊斯兰堡的政客们猛地意识到,原来真正的盟友无需通过条约来捆绑,只需要一同讨厌同一个邻居而已。

实实在在把中巴焊接成牢固同盟的,是1965年那一场战争,那一场战争差不多让巴基斯坦遭遇到国家存与亡的危机。当时的巴基斯坦,所处的境地特别艰难,不过中国呢,却一点儿也不犹豫地站到了它的身旁。从那个时候开始,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就像钢铁那样结实稳固。

当印度坦克集群撕开旁遮普平原防线时,全世界都在等着看这个穆斯林国家的笑话。

谁也没想到,北京居然会突然拍出59式坦克生产线,并且将那刚下流水线的钢铁巨兽,直接开进了战场。

这种雪中送炭的狠劲儿,比签上一百份盟约,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盟约,都还要管用。其实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力,远比那些看似繁琐的盟约更加直接和深刻。

后来有位巴军将领说:“中国人在我们快淹死的时候,递过来的不是仅仅一个救生圈,而且是直接将那片大海给抽干了。”

美国智库至今想不通,为什么他们砸了15亿美元军援都没留住巴基斯坦的心。

答案其实写在中巴公路的每一块路基里——1968年,周恩来看着巴方只修了25公里的烂尾路,竟然咬着牙从国库掏出5个亿。

这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基建援助,而是借助那柏油马路,(如同在喜马拉雅山上)镌刻般地留下了投名状;它就像一把楔子,深深地扎入那片高寒之地,并且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别样的故事。

当1978年这条“天路”贯通之时,印度洋的海风,第一次吹进了帕米尔高原,而且也把中巴命运,吹成了绑在同一条船上的兄弟。

现代国际政治课上不会教的是,真正的盟友不需要天天喊口号。

看看中巴边境的巡逻队就知道,双方士兵的枪口永远朝着第三国方向。

这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在瓜达尔港的深水码头能够看得更为明晰——中国工程师于防波堤中预先埋设的,并非仅仅是钢筋水泥,而是犹如掐着印度海军咽喉般的战略支点。

当JF17枭龙战机,携带着中巴联合徽章,掠过阿拉伯海之际;新德里的雷达屏,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雪花点。这种现象就仿佛是在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泛起了涟漪,给人一种莫名的疑惑。它好像在诉说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要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西方媒体老是喜欢用“金钱外交”这般说辞来酸溜溜地调侃中巴友谊,不过却选择性地忘却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那会儿,巴基斯坦空军竟然把运输机的座椅都拆卸下来,接下来将帐篷塞得满满当当的这一细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世界地理与历史探索

分享全球地理历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