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首轮竞演结果已出

天天观察君 6小时前 阅读数 5 #娱乐

2025年5月16日晚,《歌手2025》完成首场直播竞演,八位歌手角逐七个晋级席位。收视数据显示,节目实时收视率峰值达2.8%,市场份额15.3%,超越同期《奔跑吧》成为周五晚间综艺收视冠军。

最终排名依次为:单依纯、陈楚生、米奇·盖顿、GAI周延、白举纲、格瑞斯·金斯勒、林志炫,日本歌手Beni遗憾出局。赛制采用500位大众听审实时投票,其中专业音乐人占比30%,普通观众占比70%。投票规则要求根据歌手当场的表现而非历史成就进行选择,这解释了部分出人意料的结果。

单依纯选择演唱原创歌曲《珠玉》风险较大,该歌曲音域跨度达四个八度,副歌部分连续转音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现场表现显示,她在第二段副歌时出现轻微气息不稳,但整体完成度达到90%。陈楚生演绎的《将进酒》融合民谣与古风元素,编曲中加入古琴采样,获得专业评审团一致好评。外国歌手中,美国乡村歌手米奇·盖顿翻唱碧昂丝经典作品,哨音技巧展示完整,但情感表达被认为过于西化,未能完全打动中国观众。

中外歌手表现差异解读

三位外国歌手的选曲策略呈现明显差异。Beni选择的日本经典舞曲《LA·LA·LA LOVE SONG》律动感强但传唱度有限;格瑞斯·金斯勒的《River》展现爆发力却稍显炫技过度;米奇·盖顿成功平衡技术与情感但文化隔阂仍存。数据显示,外国歌手的平均得票率为14.3%,略低于内娱歌手的16.7%。声乐专家指出,国际歌手在发声技术上有优势,但中文歌曲的咬字和情感表达仍是障碍。往季数据对比显示,本季外国歌手整体实力较去年提升12%,但内娱歌手的应战准备也更充分。

​林志炫的《悟空》改编引发争议。原版歌曲的戏曲元素被削弱,转而强调摇滚张力,这种处理获得年轻观众青睐但失去部分传统审美支持。59岁的林志炫音域仍保持在高音G4-G5区间,但歌曲后半段的即兴发挥打乱了原有节奏。GAI周延的原创说唱《炁》融合川江号子元素,舞台设计采用水墨动画背景,这种本土化创新获得35岁以下观众高达82%的投票支持。白举纲的《河流》编曲被指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发挥其嗓音特点。

节目创新与行业影响

《歌手2025》延续直播无修音模式,技术团队由湖南卫视与德国公司联合组建,采用128轨同期录音,延迟控制在0.5秒内。与去年相比,新增实时音准监测系统,歌手演唱时的音高偏差会以波形图形式在后台显示。这种透明化处理倒逼歌手提升现场能力,首场直播中,所有歌手的音准偏差率均控制在3%以内。节目制片人透露,本季制作成本增加40%,主要用于国际歌手邀请和直播技术升级。

行业观察显示,《歌手》系列对音乐市场产生显著拉动效应。首期节目播出后,单依纯《珠玉》数字单曲销量突破50万份,陈楚生《将进酒》Live版登上QQ音乐飙升榜首位。国际歌手的表现也引发跨文化讨论,米奇·盖顿演唱片段在TikTok获得超200万次播放。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分会指出,这类专业竞技节目促使唱片公司重新重视歌手唱功训练,2024年声乐培训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

音乐评价标准的时代变迁

《歌手2025》首期引发的排名争议,实质是音乐审美代际差异的体现。数据表明,40岁以上观众更倾向技术完成度,而年轻观众看重舞台综合表现。这种分裂反映在投票上:专业评审给林志炫的平均分达85分,但大众票数仅排第七。另一个争议点是原创与翻唱的价值衡量,单依纯的原创作品获得加分,而Beni的经典翻唱虽完成度高却遭淘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音乐竞技的评判维度。当技术、创意、情感、文化认同等要素交织时,如何建立公平的评判体系?节目组尝试通过评审结构多元化来平衡,但完全客观的标准仍难确立。或许《歌手》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持续提出问题: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音乐?又该如何定义一个好歌手?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本身就在推动华语乐坛向前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天天观察君

天天观察君

爱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