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宰相的人,情商有多高?看看宋庠的路数,懂世故,方能不出事故
公元1033年的时候,宋仁宗得知大臣们在宫殿外面捣乱,他火了,直接嚷道:“这帮人到底想干啥?这简直就是目无法纪,跟朕对着干那就是不忠,按律当斩!”
到底是谁把以仁厚闻名的宋仁宗给得罪了?提几个人的名字,你就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他们是御史中丞孔道辅、谏臣范仲淹,还有那个负责直言进谏的左正言宋庠。
满朝都是向皇帝进谏的大臣,宋仁宗究竟干了啥,让大家这么不满呢?
宋仁宗做了个决定,把郭皇后给罢黜了,然后让她做了净妃。
“废掉皇后”这种大事,仁宗皇帝居然没跟大臣们打声招呼,就自己决定了,这肯定会让大臣们心里不舒服。虽说表面上看像是皇帝家里的私事,但其实也关乎着国家啊,毕竟皇后那可是整个国家的母亲呢!
因此,这事儿绝对不能轻易放过,就算是皇帝也不行,不能随心所欲,这可是国家衰败的前兆!所以,那些专门给皇帝提建议的大臣,比如孔道辅、范仲淹、宋庠他们,坚持要亲自给皇帝上一堂“品德教育课”。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自己认错,然后撤回之前的错误决定。
人一多就容易闹腾,宫殿外面,一群大臣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特别是孔道辅和范仲淹他们几个,简直没个正形。他俩煽动大家说:“皇后好端端的就被给废了,这根本不合规矩。咱们身为朝臣,哪能看着皇上乱来而不管?现在,是时候站出来,表明咱们的态度了。”
有个大臣开口支持孔道辅和范仲淹的观点,“讲得在理,咱们官职虽小,但纠正皇上错误的忠心和胆量可一点也不少。皇上如此圣明,定会听取咱们的建议,及时改正错误。”
宋仁宗坐在宫殿里头,把那些大臣们的嚷嚷声都听了个一清二楚,这下子,他得直面这个棘手的问题了。真是让人头疼,一点都不让人省心,发愁得很!
听到让人恼火的部分,仁宗也憋不住火了,他怒气冲冲地讲:“他们到底想咋样?这简直就是目中无人,跟朕对着干就是不忠,按律当斩!”
仁宗眼看就要发大火了,这时旁边一个亲信大臣连忙劝说:“皇上,您要废皇后这事儿,来得太急,大臣们一头雾水,不明白其中缘由,所以很难跟您站在一边想事儿。他们有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皇上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说到底,这些大臣都是心系皇上、心系国家,皇上您息怒吧,就饶了他们这一回!”
宋仁宗的火气慢慢平息下来,他吩咐手下人去劝大臣们离开。不过,还是有两个人赖着不走,就是孔道辅和范仲淹。宋仁宗心想,不能全怪大家,但总得找个例子,于是他把这两人给贬出京城,让他们去地方上冷静冷静,这也算是给他们的一次人生锻炼吧。
这事儿肯定没完,跟着瞎凑热闹的宋庠,也被要求交罚款,得拿出金银来。
这事儿让宋庠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他痛心疾首地说:“孔道辅、范仲淹明明没错,却愣是被调到外地去了,我自己也是,明明没做错啥也挨了罚。看来啊,咱们还是太嫩了点儿。做臣子的,就得服从皇上,皇上哪能有错呢?这事儿我得好好记着,以后可得长个心眼儿。”
从那以后,宋庠就变得特别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有次,几个同事拉着宋庠,想一起给皇上写封信提点建议。但宋庠却一个劲地推辞,还解释说:“皇上做事,肯定有他的考虑,咱们层次不到,哪能看明白皇上的用意?要是咱们瞎掺和,反对皇上,说不定会搅乱皇上的主意,妨碍他做正确的决定,那咱们不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嘛。”
有个同事对宋庠老是找借口推脱的行为很不爽,直接怼他:“照你这么说,整个大宋朝堂就你一个是忠心的了?你就是怕得罪皇上,直说就好,不用找这么多歪理来搪塞。”
瞧见几位大臣给皇上进言后被狠狠批评,宋庠心里头直打鼓,他跟家里人讲:“我要是跟着他们一起去给皇上提建议,下场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光捞不着好处,还得被皇上埋怨。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吧,我可不能因为想让他们高兴就得罪皇上。皇上那是绝对不能惹的。”
宋庠的变化,宋仁宗都看在眼里,心里头也越来越认可他。宋仁宗经常提起宋庠,拿他当正面典型:“朝廷里啊,最关键的就是要守好规矩礼数,做大臣的得明白自己的位置。瞧瞧宋庠,话不多,事儿办得漂亮,你们都该学学他,向他靠拢。”
看着宋庠的职位步步高升,有人心里可能就不平衡了,跑到宋仁宗面前讲:“皇上,宋庠那小子,说话办事老顺着您的心意,说不定他心里打的不是好主意,而是为了自己能往上爬,捞好处呢。皇上您可得多个心眼儿,要不咱试试他?”
宋仁宗听完汇报,立马把宋庠叫来,直截了当地问:“宋卿家,有人讲你老顺着朕说话,像是在巴结朕,你自己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宋仁宗提出疑问时,宋庠很淡定,他从容地讲:“我身为大臣,让皇上开心,这没错吧?不管别人咋说,就算有人说我讨好,我也不在乎。我就纳闷了,难道那些总跟皇上唱反调,觉得跟皇上对着干才是本事,弄得君臣关系紧张,啥事儿都办不成的人,才算忠心?要是这样的忠心,对皇上、对大宋、对老百姓能有啥好处呢?”
仁宗一听,心里猛地一颤,暗想,这话讲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宋庠瞅见宋仁宗点了头表示赞同,于是继续说道:“身为臣子,我好好干好自己的活儿,不去插手陛下您的事儿。要是我办事出了啥岔子,那就是我本事不够,到时候陛下您怎么罚我,我都没二话,绝对不会有半句牢骚。”
宋庠走后,宋仁宗心里头那个美啊,就像突然挖到个宝贝疙瘩似的。他自个儿嘀咕:“瞧瞧宋庠,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嘛,懂得君臣之间的分寸,这样的人才,将来肯定能担更大的事儿。朕之前咋就没早点看透他呢!”
不久之后,宋仁宗特别看重宋庠,直接让他当上了宰相。
【子霄读史感悟】
和上司打交道,确实挺讲究技巧的。上司也是普通人,有人的那些小毛病,爱听顺耳的话,喜欢顺从的下属。上司的心也是软的,会有情绪波动,会发脾气,有自己的性格,也有感情。
不管是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是在公司打拼,要是没必要,最好别和上司唱反调。要是把上司惹得不高兴,你自己的付出可能就白费了。就拿宋庠来说吧,他这就是从教训里学聪明了。
其实想想也是,那些在官场打拼的人,比起在企业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社交能力确实更强一些。
我这么讲,你可能不太服气,你瞅瞅那些在公司里混的,动不动就拍屁股走人。可你听听,有几个公务员会跟领导硬碰硬,然后自己主动离职的?
在官场上混的人,更能憋得住气,更懂得人情世故,心里头门儿清自己想要啥,也更早就看透了成功失败、光荣耻辱这些事儿。
说白了,那些在公司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一般情商都挺高,他们脑子转得快,很会琢磨事儿,特别懂得怎么和上司打交道,也很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他们做起事来很靠谱,为人处世也特有悟性。
我们做人不必太过八面玲珑,但得明白点世态炎凉,别老是一股脑儿往前冲,踏踏实实干活,与人相处时稍微圆滑点就行了。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订阅我,我天天给你聊聊读历史的那些心得体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