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9800元干果事件反转!女子维权无果发视频后,商家连夜求和解
近日,新疆大巴扎的9800元天价干果事件如一颗石子投入舆论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控诉视频,将景区消费乱象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南方的游客,她在新疆大巴扎一家干果店选购时,被店员热情推荐了多种“特产”。结账时,好家伙,一袋看似普通的干果竟被索要9828元!女子仔细查看价格标签,才发现这些干果竟是按克计价,且标签字体极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女子当即要求退款,但店家态度强硬,坚称“明码标价,不退不换”。
无奈之下,女子选择报警。然而,警方到场后,一番调解并未取得实质进展,反而建议女子拨打12315投诉。可当女子拨打投诉电话时,却被告知需等待处理,且处理结果遥遥无期。最终,在警方的“协调”下,女子被迫签下和解书,仅拿回了3000元退款。
女子不甘心就此作罢,她将这段经历制作成视频发布到网上,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里,大家纷纷表示愤慨,指责商家欺诈、警方不作为,甚至有人调侃:“贷款100万,广东一套房,能去当地旅游吗?”更有网友涌入新疆文旅的官方账号下留言批评,要求彻查此事。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涉事商家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们主动联系女子,表示愿意全额退款,并请求删除视频。女子虽然拿到了退款,但发布的一段“和解视频”中,她低头看稿、言辞谨慎的模样,让不少网友猜测她是否“被迫妥协”。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更多网友开始爆料自己在新疆旅游时遭遇的类似经历。这些爆料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新疆旅游市场存在的宰客问题。有人质疑,为何此类事件屡禁不止?是监管缺失还是执法不力?
事实上,这起事件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消费纠纷,更暴露了旅游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价格标注不规范、投诉渠道不畅、执法部门未能有效干预……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旅游消费陷阱的温床。而网络曝光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效手段,也从侧面反映了制度性保障的缺失。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商家的行为就否定整个新疆旅游市场。但正如网友所说:“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在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价格标注,畅通投诉渠道,严惩欺诈行为。
同时,也提醒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消费陷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