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踪】谁在逼死中国外贸工厂?起底美国关税背后的“三方博弈”与绝地反击
“这单要是接了,就成了亏本的买卖,不接的话仓库里5000件库存怎么办?”老张的困境,正是当下中国外贸工厂的缩影。
美国关税大棒接二连三 中国工厂雪上加霜
2025年,2月1日,特朗普签署第14195号行政令,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所有商品,在原有基础上加征10%的关税。3月3日,特朗普政府再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所有商品,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征10%的关税,自3月4日起生效。对于不在豁免名单上的商品,叠加此前已实施的25%关税(301条款),目前我国出口至美国商品的总税率已达到45%,而特定商品则达到70%以上。
而这只是刚开始,特朗普多次强调,美国还将在4月2日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全面互惠关税”,汽车、钢铁、芯片等产业还将面临高额附加税。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还有可能面临更加高昂的关税。
两头通吃 外贸中间商的利润密码
面对中美贸易的紧张局势,最近沃尔玛、家得宝、开市客接连向中国供应商压价的新闻刷屏全网,引爆网络。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步步为营,想进一步攫取中国工厂的微薄利润?接下来,美国大商超的订单还能接吗?不少外贸行业的朋友,对此充满了疑问和担忧。从表面看,45%关税是中美政府间的博弈,实则撕开了全球供应链的隐秘规则。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这些关税通常由进口商(即美国的买家或代理商)在商品进口时向美国海关支付。这意味着,关税实际上成为了进口商品成本的一部分,首先由进口商承担支付责任。于是,为了不得罪美国渠道大买家,不失去市场终端消费者,不少美国进口商、品牌商选择让中国出口商降价,以转嫁自己的损失。
中国的外贸出口,尤其是日用消费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国内或海外的中间商来完成的,一次完整交易链路,往往涉及多家公司和多个环节。传统贸易链条中,美国品牌商、进口商把持渠道和消费者数据,中国工厂沦为“盲眼代工机器”。中间商通过打造品牌,不断提升市场溢价的同时,持续开发新的供应商,多方比价压价,以攫取巨大的利润空间。
一件商品从中国工厂到达美国消费者手中,要过五关、斩六将,还要经历层层盘剥。而利润往往分布在拥有渠道和资源的链条中下游,作为前端的中国工厂及中国品牌方均受制于国外的代理商。
工厂出口产品销售链路:
中国工厂——国外品牌商(进口商)——品牌分销商——零售商(大型连锁商超)——消费者
中间商的“利润争夺三把刀”
很多制造工厂其实拥有很优质的产品链条,但是苦于没有销往海外的渠道,只能依靠中间商。大量中间商,成为了中国制造工厂出海的拦路虎。关税带来的利润急剧下滑,将两头通吃的中间商逼入了绝境,他们要么找到办法转嫁关税损失,要么就只能退出这个贸易游戏。重压之下,不少中间商祭出了压价三把刀:
第一刀:账期延长最近,不少香港贸易公司将结算周期从60天拉长至120天,变相占用工厂现金流;不放账,就降价,很多工厂由于现金流紧张,不得不接受降价要求。第二刀:质检加码美国某进口商以“微小划痕”为由,要求对已经运抵美国港口的产品,扣款5%-10%,造成浙江某五金厂损失超200万元;第三刀:关税转嫁要求工厂签署“关税分摊协议”,承担大比例的新增成本,并且将协议有效期固定为整年。让工厂承担这一整年因关税波动,贸易冲突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制造突围者的“逆袭密码”
在当前各方面形势都比较严峻的情形下,我们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如丘吉尔所言"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美国此次的关税事件,无疑为加速整个供应链的进一步去水分化,去中间化提供了催化剂,这对于想要往前一步,直面美国终端销售渠道,甚至终端消费者的优质中国工厂,或许是一个孕育在危险中的良机。大掌柜预测,美国关税事件将会成为一个分水岭,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形成分化。做出不同选择的外贸工厂,也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国终端渠道(商超、零售品牌店)加征关税前:
主要通过本土品牌商、进口商维持货源稳定;有限拓展海外工厂直供渠道;开始布局线上网站和跨境电商(如沃尔玛线上商城)加征关税后:
去中间商化,海外工厂直采比例大幅提升;加速发展海外跨境电商卖家美国中间商(品牌商、代理商)加征关税前:手握美国大单和渠道资源,享受稳定利润,持续压价中国供货商加征关税后:
关税成本成功转嫁,保障利润;或者生存空间受压,被迫退出中国工厂(OEM)加征关税前:竞争激烈、以价换量,利润有限加征关税后:
产能转移,短期成本上升,长期获得稳定的发展预期;拓展直面终端渠道和消费者的路径,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溢价和扩大市场份额;生产线和市场全球布局,平衡政治和贸易冲突风险;或者利润被挤压,无以为继,退出市场事实上,有很多早做布局的外贸企业,在当前的危机下,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正在乘风而起。某自主设计家居用品出口工厂的“资质攻坚战”
路径:投入300万元升级ISO9001和BSCI认证,验厂耗时8个月,最终于2024年拿下沃尔玛DSV(直采供应商)资质,跳过香港中间商;成果:利润率实现翻番,布局海外仓和海外生产线,实现48小时补货。推出自有品牌,借力沃尔玛渠道,快速打响知名度,新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溢价,新材料窗帘利润率上升三成;某电商原生消费电子品牌打造“全域品牌矩阵”
路径:借力亚马逊平台和独立站,直达海外消费者。深挖产品力,高性价比的充电储能产品引爆海外市场。在美国线下商超设立“智能充电专区”,通过社交媒体引流至商超货架,最终吸引大型海外商超反向邀约入驻。成果:终端定价权提升30%,关税成本被品牌溢价覆盖。高关税下,利润虽有下滑,但仍能保证稳健发展,全球开花的布局,也让该品牌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资质突围:拿到本地强势渠道“入场券”
在资质突围过程中,企业需针对性攻克海外商超和渠道的认证壁垒:食品类产品必须通过FDA成分检测及标签合规审查,电子类产品需取得UL安全认证(需覆盖短路保护等63项测试),同时需通过ISO 28000反恐审计验厂认证(包含仓储安防、运输监控等138项指标)。以沃尔玛DSV计划为例,其强制要求供应商完成126项验厂指标拆解,涉及原材料溯源、工时合规等细节,误差率需控制在0.2%以内,建议企业预留至少8个月认证周期并前置海外仓布局以缩短交付周期。
全球化布局:物流及生产线卡位,平衡全球市场分布由于长期和本土品牌商合作,美国很多大的销售终端都以入仓付款作为结算方式。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美国当下招商引资的政策红利建立本土生产线并注册当地公司,获取税收减免及供应链补贴,塑造符合北美消费者认知的“属地品牌”;同步依托“前仓后厂”模式,在美东、美西枢纽城市设立海外仓,实现极速补货响应,直击线下渠道商“快速补货要求”的痛点。此举既规避关税风险、提升供应链韧性,更以“美国制造”标签突破本土渠道信任壁垒,抢占商超终端年框采购订单,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构建深度绑定的在地化商业生态。品牌带销量:多渠道提升品牌声量 赢取市场撬动本地渠道
当前跨境贸易正从“代工贴牌”向“品牌穿透+渠道反推”模式跃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TikTok/Temu/自建站)一键触达终端消费者,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溢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快速积累用户评价和销售数据,快速测试和验证市场。当产品在主流平台冲入细分品类Top20时,可联动当地的品宣和渠道推广,精准切入沃尔玛、Costco等渠道商的选品会,以前端流量反推后端采购,将“线上爆款”转化为商超年框订单。这样,不仅可以将传统外贸6-12个月的渠道开拓周期压缩至3个月内,更通过“消费者-平台-渠道”数据闭环构建品牌议价权,实现从“供应链出海”到“品牌价值链出海”的质变。关税战的炮火中,有人看到坟墓,有人看见新生。当中间商霸权随着税率攀升土崩瓦解,中国工厂正踩着废墟攀向价值链顶端。这不是简单的渠道替代,而是一场从OEM到ODM再到OBM的物种进化。历史总会奖励那些敢于在绝境中撕掉标签的人。正如比亚迪让欧洲市场为“中国性价比”尖叫,Deepseek用创新征服硅谷,下一个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品牌,或许就诞生在今晚长三角或珠三角某个不眠的车间里。
永康的老张最终拒绝签下降价协议,他决定用过去几十年攒下的利润,进一步更新生产线,申请成为海外商超的直供工厂,同时,开启亚马逊的官方店铺,他在朋友圈写下:“我们不再是谁的代工厂,接下来,我要让美国消费者记住我们的品牌名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