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戛纳封神记:张艺谋的 “禁片”
1994 年的戛纳电影节,注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艺谋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活着》在此斩获评审团大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力量与深度。然而,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历程,却充满了艰辛与波折,甚至一度被贴上 “禁片” 标签,还险些让巩俐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崩溃 。
一、艰难的创作启程《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吧,原著以极其冷峻且残酷的笔触,描绘了福贵坎坷而又荒诞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中,福贵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这种近乎绝望的叙事风格,极具文学冲击力。张艺谋被小说深深打动,决心将其搬上大银幕。但小说中过于灰暗的基调,以及对特殊时代的刻画,让改编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巩俐的至暗时刻巩俐在《活着》中饰演家珍,这个角色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坚韧。从富家千金到历经生活磨难的妻子、母亲,家珍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为了能够完美诠释家珍,巩俐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之中,她深入研究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努力让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拍摄条件的艰苦也让巩俐吃尽了苦头。剧组资金有限,拍摄环境简陋,常常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拍摄。夏天顶着烈日,穿着厚重的戏服,汗水湿透全身;冬天则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些都给巩俐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坚持完成每一场拍摄,用她精湛的演技将家珍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从 “禁片” 到戛纳封神法国《电影笔记》评价:"张艺谋用福贵的命运,书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启示录。" 美国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称其为 "充满活力的宇宙级电影"。
《 活着》的戛纳封神之路,是中国电影探索与成长的缩影。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优秀作品诞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虽然影片曾经历波折,但它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和艺术魅力,将永远留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的电影人不断前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