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取消高中双休引发家长热议
2025年春季学期,全国多地高中陆续推行双休制度,取消早读和晚自习,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高一、高二学生周末不再返校,河南更是从2024年元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双休。这本是一场为学生“松绑”的改革,却在家长群体中掀起激烈争议——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孩子终于能喘口气;有人忧心忡忡,担心成绩滑坡、教育不公。这场看似简单的作息调整,折射出教育改革的深层矛盾。
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执行方案》,2025年秋季起全国高中将统一实施双休制。目前,杭州、南通、扬州等地已明确高一、高二双休,高三调整为单休;湖南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带头实行周末双休,广东东莞、惠州等地则采取“自愿留校自习”的折中方案。江苏更以“减负急先锋”姿态,不仅严控补课,还推动中高考命题改革,试图通过减少机械刷题的得分空间,倒逼教育模式转型。
支持者多为孩子健康发声。一位江苏家长在社交平台写道:“孩子每天6点起床、11点睡觉,周末还要补课,身体哪扛得住?”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80%,抑郁检出率突破31%,睡眠不足6小时成常态。不少家长发现,双休后孩子精神状态改善,亲子互动时间增加,甚至主动规划学习与兴趣活动。
反对声则集中在教育公平与竞争压力上。广州家长周女士直言:“别人家孩子偷偷补课,我们怎么办?”部分家长认为,双休后学校课时压缩,只能转向校外培训机构“填鸭”,家庭经济负担反而加重。更有家长质疑高考指挥棒下,“少学一天,拿什么竞争?”这种焦虑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一些县城家长担心双休往返交通不便,或缺乏课外辅导资源,孩子可能“掉队”。
学生们普遍欢迎双休:“终于有时间打球、看书,不用整天刷题了!”但也有学生坦言,自律性差的同学可能彻底“躺平”,导致成绩下滑更快。一位江西高中生提到,学校虽名义上双休,但周末自习仍被要求到校,“和平日作息无异”。
政策落地面临多重阻力。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补课,仍有学校以“自愿自习”名义变相上课,甚至高三学生被要求签署“留校承诺书”。城乡差异也让政策效果分化——县城学生睡眠达标率比城区高7%,但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家长更依赖学校监管。此外,高考评价体系未根本改变,分数仍是核心指标,学校与家长难以摆脱“时间换分数”的惯性思维。
专家指出,双休制的成功需依赖系统性改革。例如,江苏尝试通过中高考命题改革,减少死记硬背题型,增加创新思维考查,削弱补课和刷题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建议,学校应优化课堂效率,提供分层作业和免费线上资源,弥补学习空窗期。同时,家校协同至关重要——学校需指导家长科学规划孩子周末,避免“躺平”或“过度补习”;家长则需学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双休制本应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一小步,却在现实竞争焦虑中成为争议漩涡。正如网友调侃:“教育减负像减肥,口号喊得响,奶茶照常喝。”政策落地需打破“唯分数论”的枷锁,更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共同松绑。毕竟,孩子的成长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适当的喘息或许比一味加速更能抵达终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