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全球公认的古老文明里,就只有中国,它的文明历经好几千年都没断过,一直传到了现在。
这让好多学者挺纳闷,为啥中国尽管也碰到了不同民族间的对立和打仗,但到最后总能走到一起实现统一,华夏文化的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让人琢磨不透。
有个英国教授曾在网上提出这么个问题:“全球这么多国家呢,咋就中国能一直步调一致,并且还能持续这么久?”
这事儿引起了好多网友的好奇,咱们国家为啥从古至今都走在统一的路上呢?到底是啥力量,能让统一维持到现在?
【 中国“大一统”的外因】
四大古老文明的出现,说到底还是靠了那些滋养它们的“生命之河”。就拿咱们中国的古文明来说吧,它就是在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平原上发端的。那片地方,天气好,适合人住,给后来的种地文化打下了底子。
跟其他几个老文明国家比起来,咱们国家的地理环境那叫一个特别,还挺走运。西边矗立着高高的喜马拉雅大山,东边则是看不到边的广阔大海。
这种方式就像是给我们国家围上了一道半遮半掩的屏障,让住在这块地上的各个民族能够紧紧相连,关系紧密。
不管历史怎么变来变去,朝代更替、领土划分,但最终统一起来的国家,地盘都差不多大。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厉害在既能接纳好多不同的文化,又能让这些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掺和到一块儿,最后大家伙儿都变得挺像的。
说白了,文明的起源就是围绕“咋能吃饱”这事儿展开的。咱们国家因为“吃啥”的问题,搞出了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两种文明的碰撞跟结合,就成了咱们中华民族站稳脚跟的根基。
大概在一万年前的时候,咱们国家的长江流域就开始种稻谷了。与此同时,北方的华北地区也有了粟和黍的种植历史,这事儿标志着咱们的农业生产往前迈了一大截。
跟长江黄河边上的平原地带不一样,游牧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得追着水草多的地方放牧养牲畜。不过,这种养法不太靠谱,老天爷一变脸,他们就得想办法。所以啊,他们经常得往外扩,抢点资源来用。
先秦那会儿,两个文明都刚起步,还没啥大差别。不过,农业技术一进步,人口就慢慢多起来了。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到处迁徙、流动,民族间的来往也就频繁了。
随后,秦汉两个朝代让中原的统治力量壮大起来,把中原的文化习俗都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模样。这样一来,一个庞大帝国的政治框架也就搭建完成了。
这时候,中原的统治者特别关心边疆的事儿,所以从秦朝那会儿起,他们就开始动手建长城了。这长城啊,主要就是为了挡住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别让他们随便打进来。打从那时候起,两边就开始了长期的你来我往、打来打去,但慢慢地也有了交融。
拿欧洲这块地儿来说吧,虽然这儿住着的人九成九都是欧罗巴人种,可因为他们周围地势宽敞,水源也分得散,所以大家都只认自家的民族根儿,结果就发展出了一堆小而美的城邦制度。
由于各个城邦间老是对着干、抢地盘,他们一门心思就想灭了对方的文化,根本不想着把文化掺和在一起。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法搞出一个统一的国家制度来。
因此,就算厉害得像拿破仑那样的人物,也只是短暂地做了个“统一欧洲”的白日梦,终究没法让欧洲真正实现统一。
我国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大大推动了古代中国在军事和管理上的发展。同时,游牧民族还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给我们引进了不少新鲜有趣的外国文化和习俗。
中华文明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学习外来的新东西,最后保留了好的部分,丢掉了不好的,就这样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根基。
游牧民族因为擅长打仗,所以经常把矛头对准中原,心里盘算着打败中原政权,好把那块富裕的地方占为己有。
不过,由于他们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滞后,一旦掌控了中原地区,很快就接纳并喜欢上了中原的文化,慢慢地实现了融合与同化。
这种情形让中国历史上只见王朝更迭的循环往复,却从未遭遇文明断裂的惨痛结局。
【中国“大一统”的内因】
“整个天下都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君王的臣民。”这句话出自《诗经》,是先秦时候最早说出国家统一想法的文字记载。
西周那会儿,咱们国家跟其他大陆上的国家一样,都用的分封制度。那些诸侯国啊,就像欧洲的那些小城邦,它们之间说话听不懂,文化也不一样,就连用的钱都不一样。
那时候,除了周天子手下的一大堆诸侯国外,还有好多地方上的“小圈子”。这些小圈子都是由同姓的人、自个儿的家族规矩聚在一起的。它们不光自个儿抱成团,还跟那些诸侯国结了盟,就像是大家族最早的样子。
不过,随着各个诸侯国的钱包越来越鼓,它们心里头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吞掉对方,好让自己地盘更大、势力更强。慢慢地,周朝的天子就成了个摆设,诸侯们之间你争我斗,互相抢地盘。就这样,咱们国家历史上那段最乱的“窝里斗”时期——春秋战国,就这么开始了。
先秦那会儿的思想大佬们,早就瞧透了这些没意义的争斗,一个个都站出来开讲,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理儿:天下要是分裂了,那就得乱套;要是合一块儿,那才有好处。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法家主张的严厉手段和强硬管理变成了君王掌控局势的“法宝”。就这样,商鞅到了秦国推动改革后,秦国逐渐变得强大,最后秦始皇成功打败了其他六个国家,完成了统一。
秦朝刚建立的时候,秦始皇觉得分封制不好管,就改成了郡县制。他让中央直接派人去当地方官,这样一来,地方上就没法跟王都对着干了。就这样,咱们国家第一个中央说了算的政权就这么建起来了。
为了加强他的统治,他做出决定,废掉各地不一样的尺寸标准和文字,全面推行“车辆轨道统一,书写文字一样,行为规矩相同”的规矩,这样一来,真正的“全面统一”就实现了。
不过,秦朝实施的严酷刑法和沉重的劳役,把秦朝给搞垮了,秦二世没坐多久皇位就完蛋了。这样一来,中原大地又陷入了连绵的战争之中。
不过,“统一”的观念深深植入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大伙儿都渴求有个安稳的日子过,正因如此,汉朝才能把“统一”的想法发展成“家国一体”的理念。
“国家的根基在于国,而国的根基又深植于家”,这句老话道出了古人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并且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现在。
古人觉得,要想把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处好,让社会稳稳当当的,就得把家里的那套伦理规矩往大了用。所以,汉朝刚开始那会儿,大家伙儿就开始慢慢有了民族是一家人的感觉。
汉文帝掌权那会儿,他确实让周亚夫这些武将去守边疆了,可面对匈奴的骚扰,他并没有真的动手反击。
后来,汉景帝为了减少战争,在国内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和劳役,对外则采取了温和的和亲策略,跟匈奴搞起了边境贸易,这样一来,汉朝的边界压力就减轻了不少。
他们没选择打仗,而是想办法让中原人和周围的民族和睦相处。这种做法不光让国家统一更稳固,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当家时,汉朝那是达到了最牛的时候。他听了董仲舒的话,不搞那么多学派了,就认准儒家。他还下命令,在西域那些地方建学校,教当地人中原的文化和知识。
这项政策让中原文化慢慢在各地传播开来,帮着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让大家都开始接受和认同。这样一来,“儒家思想”就成了我们向外展示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少数民族的头领都把汉字当成大家通用的文字了,他们还大力推广儒家文化,有的甚至直接把中原那边儿的科举考试制度拿到自己地盘上来用。
这时候的文化思想,不再是法家那一套严厉的规矩了,它变得更开放,啥思想都能有容身之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个稳固统一的大局,这就是最终的目标。在这个大局里,各种思想可以并存,但都得围绕着“大一统”这个核心来。
比如说,“水既能托起船也能掀翻船”、“老百姓最重要,国家其次,君王最次要”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在追求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治国想法。一个王朝要是想站稳脚跟,那就得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安生的日子。
遇到人力无法阻挡的自然灾害,朝廷肯定得派兵、出粮食、使劲儿帮忙稳住老百姓。要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得乱套,说不定还会闹到亡国的地步。
这种统治思想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没出现过,就连埃及、印度、古巴比伦那些老牌的古文明里,也找不到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中国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没断过的国家,真的挺关键的。
【中国“大一统”为何能延续至今】
中国历史上朝代换来换去,为啥华夏文明还能一直传下来呢?说白了,那些王朝不过是实现大一统想法的工具,而大一统真正的根基,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全靠我们对自己身为华夏子孙的那份认同。
但要建立起咱们民族的认同感,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特别是咱们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不过呢,因为好几千年来“大一统”的思想一直在各个朝代影响着咱们,这就形成了一个挺好的循环。让大家心里都明白,咱们都是华夏子孙,这片地儿就是咱们的老家。
欧洲在尝试建立统一的民族认同上,始终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他们发现仅仅依靠武力去征服其他国家,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不论是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还是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时代,它们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靠打仗来加强民族间的认同感,但却没咋重视文化的交融。
但战争终究没法改变老百姓心里的想法,所以说这种靠武力压下去的统治长不了。反过来看看中国,历来的统治者都挺欢迎别的民族,对谁都敞开大门,让各族人在中国这片地上和睦相处,一块儿进步。
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统一观念就会一直延续。这个统一观念的存在,肯定会指引中华民族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几千年来,咱们民族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所在。
【结语】
中国这么多年一直能团结在一起,不分家,主要就是因为咱们老百姓心里都认同自己的民族,认同华夏。
华夏文明是个开放又爱接纳其他文化的文明,这是咱们国家几千年来统一思想的结果。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动荡,咱们中国人追求团结一致的心是不会变的,追求大家一起进步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
参考材料:
东西聊聊丨李治安谈:五千年历史变迁,中国咋就变成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了?咱聊聊啊,李治安先生给咱说说,这中国五千年来,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呢?想想这历史长河,真是波澜壮阔。一开始啊,中国这片大地上,部落林立,各有各的文化和习俗。但慢慢地,大家开始交流、融合,就像一家人似的,越走越近。这过程中,战争、和平、文化交融,啥事儿都经历了。有时候打打架,但更多时候还是和平相处,你来我往的。就这样,一个个小部落、小国家,慢慢地合并成了大国家。而且啊,咱们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包容。不管你是哪儿来的,啥民族,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一起种地、一起打仗、一起过日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所以啊,你看现在,咱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虽然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心里头那份归属感,那份对国家的爱,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咱们中国的独特魅力。
“中国”和“天下”的概念交集探讨(一)咱们聊聊“中国”和“天下”这俩词儿有啥相似的地方。在古代,“天下”通常指的是整个世界或者所有的地方,范围可大了。而“中国”呢,一开始就是指咱们这片土地,后来慢慢成了国家的名字。但你别说,有时候这俩词儿还真能搭上边儿。你看啊,古时候好多皇帝都说自己是“天子”,管的地方叫“天下”。但实际上,他们真正能管到的,也就那么一块儿地方,大部分还是“中国”。所以啊,“天下”这个概念,有时候就像是给“中国”镀了层金,显得更牛气、更有范儿。再从文化上来说,“天下”讲究的是大同、和谐,大家伙儿都是一家人。而“中国”呢,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么一看,“中国”的文化和“天下”的理念,其实也有不少相通的地方。总的来说,“中国”和“天下”这俩词儿,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在某些方面还是挺像的。都是说的那么个范围、那么个理念,只不过一个更具体,一个更抽象罢了。
像拿破仑那般强大,希特勒那样野心勃勃,为啥他们都没能搞定欧洲统一呢?拿破仑,战场上威风凛凛,势力范围一度横跨大半个欧洲;希特勒,也是雄心壮志,妄图将整个欧洲收入囊中。可为啥这两位大佬最终都没能实现欧洲统一的大业呢?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欧洲这片土地上,国家众多,文化各异,历史恩怨纠缠不清。要想统一,谈何容易。拿破仑虽然勇猛,但终究敌不过欧洲各国的联手抵抗。希特勒更是别提了,他的疯狂计划激起了全欧洲的愤怒和反抗。再说了,统一欧洲这事儿,不光得靠武力,还得民心所向。拿破仑和希特勒的统治方式,哪一个不是搞得民怨沸腾?这样的统治,怎么可能长久,更别提统一欧洲了。所以说,别看拿破仑和希特勒一时风光,但在统一欧洲这事儿上,他们终究还是栽了跟头。
关凯提问:中华文明为啥能千百年来一直统一呢?他想知道,中华文明为啥能够历经这么久的时间,还是保持着一个整体,没有分裂开来。这背后的原因让人好奇。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但它始终如一,这种持久性和统一性是怎么来的呢?关凯希望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重要提示)这篇文章里讲的事儿和图片啊,都是从网上找的。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传播点社会上的好风气,绝对没有啥低俗的东西。要是您觉得这里有版权问题或者侵犯了谁的隐私,赶紧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就把相关内容给撤了!还有啊,要是文章里有啥地方让您觉得不对劲儿,跟我们说一声,我们立马改或者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