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2年当干事,熬夜给师政委写讲话材料,后来他下基层常带着我

情暖流年 7天前 阅读数 94 #情感

1978年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指导员,在边防某连过着规律的生活。每天操练、学习、站岗,和战士们一起,把连队建设得像个家。我从未想过,一次基层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那一天,我站在台上,讲述着连队的故事,却不知台下,师政治部主任杨明泽正默默关注着我。

一个月后,我正在挖战壕,通讯员突然送来一纸调令,任命我为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我告别了熟悉的连队和战友,告别了那段简单却充满意义的时光,踏上了前往师部的旅程。老乡李国强打趣我说这是升官的好机会,我却只想着先把工作做好。毕竟,我对机关工作一窍不通。

科长谢德明是一位老政工,他告诉我组织科的工作很苦,尤其是写材料,需要真本事。我当时还不以为意,心想在连队也写过不少稿子,能有多难?直到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为政委刘洪涛写讲话稿,我才明白自己太天真了。

我熬了两个通宵写出的稿子,被政委毫不留情地扔了回来,还批评说“没高度、没深度、没热度”。我羞愧难当,副科长孙忠厚看出了我的沮丧,点拨我写材料要了解领导的思路和表达习惯。我这才意识到,写材料并非闭门造车,需要真正了解领导的需求。

我开始收集政委的讲话录音,研究他的用词习惯,甚至整理成小本子随身携带。每次有人去开会,我都请他们记录政委讲话的重点。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学习业务知识,周末也泡在资料室里,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妻子带着儿子来探亲,半个月却只见到我几面。她临走时眼含泪水,我心里也充满了愧疚。

三个月后,我写的一篇调研报告得到了政委的肯定,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1982年春,我正式调入组织科。1983年,我负责起草师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反复修改。

政委也给予我很多指导,他要求报告要紧跟上级精神,突出我师特色,少谈成绩多讲问题。我一次次修改,不断完善,稿子从最初的1.5万字增加到2.1万字。那段时间,我几乎住在了办公室,经常熬夜到凌晨,身心俱疲。

有一次,政委深夜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我疲惫的样子,递给我一杯参茶,并嘱咐我注意休息。这份关心让我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决心。党代会前夕,我却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炎,住进了医院,错过了党代会。政委亲自来医院看我,还带来了家乡的偏方。

出院后,我得知党代会报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让我感到欣慰。之后,政委经常带我下基层调研。一次去山区连队,我们遇到了暴雨山洪,道路中断。政委冷静地带领我们步行到达连队,并与战士们同吃住,深入了解基层情况。

政委告诉我,写材料要了解基层官兵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东西。他越来越信任我,甚至让我替他起草重要的报告。我起草的关于政治教育改革的报告,在军区引起了很大反响,军区司令员还专门做了批示。1984年,我被提拔为副科长,两年后又升任科长。

1987年冬,政委突发心肌梗塞住院,我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外。政委康复后,我更加关注他的健康。1990年,政委退休回了老家。十五年后,我接到政委秘书的电话,得知政委要回师里看望老战友。我激动地开车去接他,陪他走访了当年的战友,并重游了那座曾因山洪被困的山区连队。

送别政委时,我终于问出了心中多年的疑问:为什么当年总带我下基层?政委说,他看到了我的真诚和为兵服务的心,觉得我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还说,看到我就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想带带我。

如今,我也退休多年,每当想起那段岁月,心中总是充满感激和怀念。政委的教诲“心正路稳,功夫在平时”也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从一个基层指导员到政委的得力助手,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这条路上,有付出,有收获,更有深深的战友情。您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情暖流年

情暖流年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