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125%关税落地后,不到24小时!美国正式宣布“免征”部分商品
2025年4月12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悄然发布了一项关税豁免清单,宣布对包括芯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在内的多项商品免征此前设定的“对等关税”。
这一政策调整距离中国宣布对美加征125%的报复性关税仅不到24小时,不仅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深度捆绑下,单边关税政策的局限性。
美国此次关税豁免的戏剧性调整,源于中美贸易博弈的快速升级。4月2日,美国以“对等”为名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关税,此举被中方视为“单边霸凌行径”。作为反制,中国于4月10日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于4月11日进一步将税率提高至125%,称“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然而,就在中方反制措施生效次日,美方突然宣布对部分关键商品豁免关税,政策转向之快令人咋舌。
根据美国海关公布的豁免清单,涵盖范围包括:
- **信息技术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通信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
- **半导体产业链**:晶圆制造设备(光刻机、蚀刻机)、封装测试设备、集成电路及各类半导体器件;
- **消费电子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及模组。
这些商品均被归入《美国协调关税税则》(HTSUS)的特定编码,豁免适用于所有受“对等关税”影响的国家。
#### 二、豁免背后的三重压力:企业游说、通胀风险与供应链危机美国政府的急转弯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叠加:
1. **科技巨头的生存焦虑**
苹果、三星等企业80%以上的产品依赖海外制造,若关税落地,不仅导致终端价格飙升,更可能引发供应链转移的长期成本。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指出,关税曾是“科技行业的末日浩劫”,豁免直接缓解了企业股价压力。
2. **通胀与消费者负担**
美国当前通胀率已处于高位,豁免的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多为民生刚需,若加征125%关税,将直接冲击普通家庭购买力。CBP在豁免声明中明确提到“减轻消费者价格上涨冲击”。
3. **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
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由荷兰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主导,美国本土产能不足10%。若对这类设备加税,将直接威胁台积电、三星在美国的晶圆厂建设计划,进而拖累美国芯片法案的落地。
#### 三、中方的战略定力:从“对等反制”到“不予理会”面对美方政策摇摆,中方展现出清晰的应对逻辑:
- **阶梯式反制**:从4月10日加征34%到次日提升至125%,中方通过税率杠杆传递“以战止战”的信号。
- **精准打击美国痛点**:中国作为美国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市场,加税直接冲击共和党票仓的农业州和传统制造业。
- **外交话语权争夺**:商务部明确将美方加税称为“数字游戏”,并强调“关税武器化只会沦为笑话”,在道义层面削弱美国政策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未对美豁免政策直接回应,而是以“不予理会”的姿态保持战略主动,暗示单边关税已无法撼动中国产业链的韧性。
#### 四、全球产业链的启示:关税战没有赢家这场24小时内的政策博弈,暴露出全球化时代贸易战的深层矛盾:
1. **产业链的“去美国化”悖论**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但半导体设备、消费电子的豁免清单恰恰证明,脱离亚洲供应链的“本土化”成本远超预期。
2. **科技冷战的双刃剑效应**
美国既想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例如,被豁免的固态硬盘(SSD)主要产能集中于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加税反而伤及美国数据中心建设。
3. **多边规则的重构压力**
中方多家商会联合声明强调“维护世贸规则”,而美方豁免政策变相承认单边主义的失败。未来,RCEP、金砖机制等区域性贸易框架可能加速替代美国主导的旧秩序。
#### 五、写在最后:博弈常态化与产业自主化短期来看,中美关税战将进入“边打边谈”的拉锯阶段:
- 美国或进一步扩大豁免范围,但保留对稀土、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的限制;
- 中国可能通过非关税手段(如出口许可、技术标准)反制;
- 第三方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将承接更多“转口贸易”,但面临原产地规则审查风险。
长期而言,这场博弈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逻辑: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无论是中国的“双循环”战略,还是美国的“友岸外包”,本质都是通过区域化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然而,当豁免清单上的每一行税则号都写满跨国公司的游说痕迹时,所谓“脱钩”终究是政客的一厢情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