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获批饺子外形专利引争议:文化溯源与商业博弈的碰撞
近日,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在美国成功注册饺子外观专利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该专利对饺子的尺寸、褶皱数量甚至3D建模细节进行了严格限定,保护期长达15年。此举被中国网友视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剽窃”,而背后更折射出文化主权与商业竞争的复杂角力。
中国考古发现明确记载,山东滕州春秋墓葬出土的青铜簠中已有三角形饺子实物(距今2600年),东汉庖厨俑案板上的花边饺子造型(四川博物院藏)更是直观佐证。韩国三国时期尚处部落联盟阶段,其饮食文化深受唐宋时期汉文化圈影响。中国速冻食品企业思念食品直接发文强调“饺子,根在中国”,商务部亦联合机构准备提起专利无效诉讼,拟提交考古证据推翻其“新颖性”。
韩国CJ集团旗下品牌“必品阁”近年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其专利申请被业内视为遏制中国速冻饺子出口的商业策略。类似操作早有先例:韩裔厨师曾抢注油泼辣椒商标并滥发律师函,最终因舆论抵制道歉收场。专家指出,此次专利仅针对特定机器生产的标准化外形,手工包制的传统饺子不受影响,但文化符号被垄断的隐患仍引发担忧。
模式重复:从端午申遗到泡菜标准韩国近年屡次将汉文化圈共有遗产“据为己有”: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2013年推动泡菜国际标准更名“Kimchi”,三星甚至注册中国结外观专利。此类操作惯用“细节规范化+法律包装”手段,试图切割文化根源。网友讽刺:“下一步是否要注册长城曲线专利?”
中国民间与官方此次反应迅速,从考古举证到法律反制,彰显文化主权意识。正如网友所言:“偷走褶皱,偷不走山河。”这场争端不仅关乎饺子外形,更是对文明话语权的争夺。当山东大妈仍手把手教孙子捏元宝饺时,文化传承的鲜活生命力,早已超越一纸专利的桎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