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如雪:被国宝见证的金石之盟

镜与潭 1周前 (04-29) 阅读数 5 #推荐

1935年的上海滩,天香阁的雕花窗棂内传出阵阵琵琶声。

那琴音如泣如诉,引得路过的张伯驹驻足凝望。

这位出身河南项城望族的才子,此刻尚不知这段偶遇将如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张伯驹

阁楼里怀抱琵琶的女子名叫潘白琴。

她本是苏州潘家的掌上明珠,自幼随母亲习得琴棋书画。

十三岁那年母亲病逝,继母的刻薄让这个聪慧的少女坠入深渊。

最终,她被卖入风尘,更名潘素。

当张伯驹走进天香阁的刹那,潘素指尖的琴弦微微一颤。

这位身着长衫的男子眉目清朗,与寻常狎客截然不同。

他当即挥毫题赠:

"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字里行间不见轻浮,唯有对艺术的珍重。

两颗孤寂的心,在这一刻找到了共鸣。

潘素

然而乱世中的爱情总要经受考验。

将军臧卓早已将潘素视为己有,闻讯后竟将她囚禁在国际饭店。

危急时刻,张伯驹冒着生命危险,在友人协助下连夜救出心上人。

为给爱人真正的尊严,张伯驹毅然遣散三房妾室。

他更发现潘素惊人的绘画天赋,特意请来汪孟舒等名家指点。

在丈夫的呵护下,潘素的山水画日渐精进,张大千曾赞其"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每当夜深人静,夫妻二人常并肩赏画,那些流传千年的墨迹里,藏着他们最静谧的欢愉。

潘素创作的山水画

1941年的阴霾突然降临。

张伯驹在上班途中遭遇绑架,绑匪索要二百根金条。

面对天价赎金,潘素当掉所有首饰,却坚决不动丈夫视若生命的《平复帖》。

她知道,这件西晋陆机的墨宝不仅是中华文脉的见证,更是丈夫以宅院相换的至宝。

最终她四处借贷凑足赎金,用行动诠释了"知君用心如日月"的深情。

新中国成立后,这对伉俪做出惊世之举。

1956年,他们将珍藏多年的《平复帖》《游春图》等八件国之重宝无偿捐献故宫。

当文化部的褒奖状送到手中时,张伯驹对妻子说:

"这些本就是民族的魂魄,我们不过暂管。"

此后十余年间,他们又陆续捐出三十余件珍品。

吉林省博物馆接受捐赠时,潘素轻抚着《百花图》说:

"让它们回家吧。"

——

1982年早春,张伯驹在病榻上握着妻子的手溘然长逝。

十年后潘素随夫而去,留下空荡荡的画案。

但他们捐献的文物仍在博物馆里熠熠生辉,那些泛黄的卷轴上,依稀可见两个灵魂相偎的倒影。

正如张伯驹当年为爱妻题写的诗句:

"百年烟云过眼,唯有丹青不老。"

这段跨越烽火的爱情,最终与国宝一起,化作了永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镜与潭

镜与潭

分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畅谈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