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男孩林万东:高考713分,被嘲考上清华也没用的他,如今怎样

赵从心不 1周前 (04-15) 阅读数 94 #娱乐

[赞]2023年的一个清晨,云南东川的山间薄雾未散,一个戴着草帽的年轻人正踩着泥泞的小路走访村民。

他的裤脚沾满泥土,手里攥着笔记本,记录着每户人家的收成和困难。

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正是几年前轰动全国的“搬砖男孩”林万东。

从清华园到深山村落,他的人生轨迹让无数人意外,却也让人读懂了另一种“逆袭”的意义。

真正的成功,不是逃离苦难,而是带着希望回归苦难,为更多人点亮一盏灯。

工地上的清华通知书

2019年7月,云南宣威的一处工地上尘土飞扬,19岁的林万东正弓着腰,将一摞摞红砖搬到推车上。

他的手掌早已磨出血泡,汗水混着灰尘在脸上结成盐渍,工服湿了又干。

突然,工头举着一份文件冲他大喊:“万东!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来了!”

听到这句话整个工地瞬间沸腾,工友们围上来,有人拍他的肩膀,有人摸他的头,仿佛要沾一沾“文曲星”的福气。

林万东接过通知书,手指微微发抖,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默默将文件塞进背包,转身继续搬砖。

众人不知道的是,这份平静背后,是他对生活的深刻妥协。

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在工地扛水泥,弟弟还在读小学,全家的积蓄凑不出他北上的路费。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在高考结束后,一天都没休息,直奔工地打工。

每当工友问他:“考得咋样?”时,林万东总含糊答:“还行。”

直到录取通知书寄到,母亲才从他沾满砖灰的衣兜里翻出真相,713分的好成绩,云南省理科前十。

母亲抱着他嚎啕大哭,他却低声说:“妈,学费还没攒够呢。”

凤凰男”标签下的孤独战场

当出身寒门的林万东考上清华大学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舆论迅速撕裂。

有人称赞他“寒门贵子”,也有人嘲讽:“考上清华又怎样?将来还不是个凤凰男!”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扒出他接受采访时说“打工比做题简单”,断章取义地攻击他“狂妄作秀”。

面对汹涌的恶意,林万东没有辩解,开学前最后一周,他仍在工地搬砖,就为每天多挣80块,让母亲少熬一夜。

但初入清华园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在自动化专业的课堂上,林万东第一次摸到电脑鼠标时的手足无措,被同学戏称为“山顶洞人”。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经济,为了省生活费,他连续三个月早餐只吃食堂的免费粥,中午啃冷馒头就咸菜。

一次小组讨论,他因低血糖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道歉:“耽误大家时间了。”

而转机出现在大二,辅导员发现他偷偷在图书馆通宵学编程,提议他转专业。

林万东犹豫许久,最终选择电子信息管理,新专业如鱼得水,他像一块海绵般疯狂吸收知识,大二期末考进年级前10%,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

那天,林万东给母亲打电话说:“妈,以后不用给我寄钱了。”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里,夹杂着压抑的抽泣声。

走出清华园,重返大山深处

2023年毕业季,林万东的室友纷纷拿到互联网大厂offer,年薪直逼30万,他却背着行李回到云南,参加选调生考试。

面试官问他:“清华毕业生为什么要来扶贫?”他答得朴实:“我搬过砖,知道砖有多沉,我爬过山,知道路有多难,如果连我们都不回来,山里人的希望在哪里?”

如今的林万东扎根东川区,工作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某村核桃滞销3000斤,某户老人看病欠债5万,某家孩子因贫辍学……

同事们发现,这个“清华高材生”下乡从不穿皮鞋,总揣着糖块分给留守儿童。

一次走访途中突遇山体滑坡,他背着受伤的村民走了两小时山路,自己膝盖磕得血肉模糊却笑着说:“比我当年搬砖轻松多了。”

曾有记者问他是否后悔放弃高薪,他指着办公室窗外层叠的青山:“你看那些云,飘再远也得落回山里下雨。我也是。”

暮色中,他的身影与绵延的群峰融为一体,仿佛生来就属于这片土地。

而林万东的工友至今保留着2019年夏天的那张合影,照片里,少年举着录取通知书站在砖堆旁,笑容腼腆却明亮。

如今,这张照片被复印了无数份,贴在东川各村小学的墙上,老师们告诉孩子:“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家乡离开贫困。”

山风掠过层层梯田,吹动林万东办公桌上未写完的扶贫报告。

扉页一行小字依稀可辨:“若命运是世上最烂的编剧,你就要做人生最好的演员。”

这或许是对他故事最贴切的注脚,没有逆天改命的爽文剧情,只有一颗在尘埃里依然向光生长的心。

信息来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赵从心不

赵从心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