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八大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的那个什么结局?
隋朝末期到唐朝初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四处都是战乱和纷争。
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手段残忍,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到处都是受苦受难的人。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还有他们身边那些有抱负的人,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跟暴政对着干。
他们的大胆行动赶走了凶狠的隋炀帝,一下子就创立了赫赫有名的唐朝。
不过,时间一直往前走,结果却是英雄们的悲惨故事一再发生。
在我们的历史篇章里,记载着不少开国功臣最终落得凄凉下场的故事。这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他们的结局往往并不圆满。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身影虽然辉煌一时,但最终却大多以悲剧收场。那些曾经的荣耀和战功,似乎并不能完全保证他们会有一个好的归宿。看看历史书上的记载,不难发现,很多开国英雄在建立国家、开创基业之后,却没能享受到应有的福报,反而遭遇了种种不幸。这实在是让人感叹不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稳定。
汉朝的大将韩信,因为朝堂上那些复杂多变的权力斗争,最终丢掉了性命。宋太宗呢,在陈桥兵变成功之后,就用一顿酒宴收回了兵权,把之前一起打拼的兄弟们晾在了一边。到了明朝,事情更是惨烈,胡蓝两党的案子闹得满城风雨,好多立下大功的臣子都在权力的游戏里丢了命。
唐朝,那会儿真是个牛气冲天的朝代,它开国时候的八大猛将,结局却一个比一个惨。
他们过去是立下无数战功的豪杰,但在唐朝安稳下来后,却一个个遭遇了不幸的遭遇。
李渊干掉了三个,接着李世民也动手解决了四个。
这些往昔战场上的勇士,为啥会落到那般田地?这是不是英雄的必经之路,还是说权力斗争里头都得这么收场?那最后一位将军,他最后到底咋样了呢?
【李渊对三位将军的处理】
唐朝一建立,刘文静这位跟李家一起打拼过来的老将军,本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可谁成想,他的命运真是一波三折,不怎么顺利。
刘文静家里挺有背景,是个贵族出身,他以前还当过晋阳县的一把手,就是县令啦。
那段时间,他碰到了李渊和李世民,在推翻隋朝这事儿上帮了大忙。不过,等唐朝一建立起来,他和宰相裴寂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僵了。
裴寂和刘文静都是李渊的老部下,不过裴寂的地位一直都比刘文静要高,这事儿让刘文静心里挺不痛快的。
有次,刘文静喝高了,在家里跟弟弟刘文起抱怨:“本来我和裴寂地位差不多,现在我却得瞧他脸色。我给大唐拼过命,结果却没得到该有的敬重。”刘文起想劝劝他,可刘文静火大了,一怒之下拔出剑就往边上的柱子砍:“我早晚得收拾了裴寂!”
没过多久,刘文静心里的那股怨气就被朝廷给盯上了。
刘文静被抓了,说他想造反。在牢里,他气得直嚷嚷:“我给大唐拼死拼活干了那么多,现在连家里人都护不住,这像话吗?”裴寂跟李渊说,刘文静心里可能对皇上不满:“刘文静那人心眼小,一生气就不管不顾。今天恨我,说不定明天就该恨陛下了。”
李渊面对一堆乱糟糟的心情和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最后拍板了,决定把刘文静给处决了。
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阚棱和杜伏威。
杜伏威,本来是隋朝末年带头起义的农民头儿,后来投降了李渊,被赐封为吴王。
他收养的儿子阚棱被封为左将军,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厚待。
不过,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因为一场政治事件,突然间有了个大转弯。
那时候,李渊站出来反抗隋朝,他扶持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侗当领袖,打算让隋朝再次兴盛起来。
杜伏威琢磨了一番局势后,决定向李渊低头。这个选择表面上保住了他的地盘,但其实也给以后的不幸埋下了根。李渊对他挺好,不光封他为吴王、上柱国,还赐了他李姓,这足以看出李渊有多看重和信任他。
阚棱被封了个大官,当上了左将军,他们俩现在可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李渊叫杜伏威去京城后,杜伏威没把手里的丹阳军政大权给辅公佑,而是交给了手下王雄诞。
辅公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杜伏威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对于这个决定,他心里头特别不痛快,满心都是怨气。
最后,他实在气不过,干脆起兵反抗,自己称王,跟唐朝对着干。
现在,杜伏威在长安混得风生水起,官职不小,但他压根儿不知道辅公佑要造反这事儿。
一听到那消息,他整个人都愣了,马上派自己的养子阚棱去平定那边的事情。
阚棱打仗那叫一个猛,手里一把陌刀,砍得敌人落花流水,跟没人拦得住似的。突然,他把头盔一摘,朝着敌军大吼:“你们这群家伙,连我都不认识?胆敢跟我作对!”这话一出,辅公佑手下那些叛军一看是他,吓得腿都软了,一个个扔掉武器就投降了。没多久,这场乱子就被摆平了。
可是,坏事儿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在打压叛乱那会儿,李孝恭把杜伏威和阚棱的财产都给没收了。这事儿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反正是把阚棱给伤透了心。
他和李孝恭因此闹得很僵,两个人都气得不行。
李孝恭火冒三丈,在盘问辅公佑时,这家伙为了出气,居然把杜伏威给扯了出来,说他才是带头造反的。
李孝恭瞅准时机,立马就给阚棱定了罪,说他犯了死罪,得按法律砍头。
这个判决对阚棱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他一直到咽气都想不通,自己明明是在平定叛乱中立了大功的人,怎么会落到这个下场。
长安城里传出了消息,杜伏威一听,心里头那个惊啊,简直没法说。他火急火燎地想要冲进宫里,跟李渊解释清楚,可李渊呢,压根儿不想见他。杜伏威心里头那个怕哟,没过多久,就因为害怕得太厉害,生病去世了。
这段往事到现在说起来还是让人感慨万分。
杜伏威和阚棱,原本都是立下大功的好汉,可没想到,因为一个误会,再加上政治里的那些弯弯绕绕,最后竟变成了悲剧收场的人物。
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他们终于被翻了案,可那时候已经太晚了。
【李世民对四位将军的处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朝堂上的局势那是天天变,给历史书上都添上了好几笔。
开国时的八位大将里,有四个因为各种缘由,最后都被李世民给处决了。
罗艺,作为开国时期的八大将之一,他的经历是一段十分吸引人的故事。
罗艺,隋朝末年的一位大军头,也在李唐的历史上踩了一脚印,不过最后他的故事却以悲剧收场。他拼过、闯过,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罗艺这人,武艺相当了得,是个打仗的好手。他以前上过战场,那可是战功赫赫,把李唐那边难缠的对手刘黑闼都给打败了。
不过,说到玄武门之变那场皇位大战,他站边了李建成,跟李世民成了对手。
变故结束后,李世民没马上狠狠惩罚罗艺,但罗艺心里头的恐惧和慌乱却是一天比一天厉害了。
在一次早朝上,李世民把在场的人都瞧了一遍,到罗艺那儿多看了两眼,那眼神里头,好像有点不容易看出来的冷淡。
罗艺心里咯噔一下,脸上没啥表情,可心里头已经是翻江倒海了。
会议结束后,他一个人在宅子里走来走去,心里七上八下,老想着李世民给他的那个眼神。
他得动手干点啥了,他跟身边最信任的将领说,“要不,咱们早晚得被李世民怀疑,全家遭殃那天也就不远了。”话里带着满满的没办法和下定决心。
结果,罗艺走投无路,干脆起兵造反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行动快且下手狠。罗艺的叛军跟李世民的大军战场上一碰头,他立马就领教了李世民的厉害。
战场上炮火连天,罗艺提着剑往前猛冲,眼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世民,你就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了?”他扯着嗓子喊,可这话很快就被战鼓的巨响给盖过去了。
最后,罗艺的造反队伍被李世民的大部队给打败了,只能灰溜溜地撤退。
罗艺被抓了,他所有的行动,其实都落在了李世民设计的圈套里。
李世民瞅着被绑得结结实实的罗艺,说话沉稳有力:“罗艺啊,我一直都挺看重你的本事。但你呢,偏偏选了背叛这条路,那也只能自认倒霉,落到这个下场了。”
李世民还干掉了两个人,一个是侯君集,另一个是张亮。
侯君集,他是凌烟阁上那二十四位大功臣里的一个,以前是个不务正业的家伙,但后来在李世民的教导下,慢慢变得成熟稳重起来。
张亮在瓦岗寨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他就一心一意跟着李世民,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事情得从侯君集打败高昌那会儿说起。侯君集把高昌给收拾了之后,这就是咱们故事的开头。
战后,他放任手下士兵四处抢夺,自己还大胆闯进国库去偷东西,结果让司法的人给逮住了。
李世民觉得很没办法,干脆把侯君集打发到洛阳去躲躲风头。
在洛阳这个地方,侯君集碰巧又撞见了都督张亮。
张亮在瓦岗寨那会儿挺出名的,后来他就一心一意跟着李世民,皇帝也特别看重他。
那天晚上,侯君集叫上张亮一起出去喝酒。
喝了几轮酒后,侯君集心里挺不是滋味,他跟张亮抱怨:“你说,我好歹也出了份力,咋就被人给挤兑了呢。”
张亮安慰他道:“这出去当官,哪能说是排挤你呀。”侯君集一听,火冒三丈,猛地一拍桌子喊道:“我立了功却把我赶走,这不就是排挤嘛!大不了我就反了!”张亮被侯君集这话吓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头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张亮一回长安,就赶紧跑去跟李世民说了侯君集的那些话。
李世民听完,只是轻轻一笑,说:“这话他只跟你提了吧?又没旁人看见,也没啥证据,他要是不认,咱们能咋办?得了得了,你还是快回去吧。”李世民这份宽容,让张亮挺吃惊。
但故事还没讲完呢。
侯君集没过多久就跟李世民的太子儿子李承乾搭上了线。李承乾因为腿脚不太好,心里头老觉得自己矮人一截,整天担心太子这个位置坐不稳。当他听到侯君集那些想造反的话后,感觉像是看到了个翻身的机会。
他老让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悄悄带着侯君集去东宫,商量怎么反叛。
但最后,李承乾的阴谋还是让人给发现了,侯君集也因此被扯了出来。
虽然李世民心里头不想杀侯君集,可朝廷里的大臣们一个劲儿地要求对他严惩不贷。
最后,侯君集还是难逃一死,被砍了头,他这一辈子算是坎坷地走到了尽头。
说到张亮,老了以后开始信那些江湖术士,家里还养了好几百号下人。
后来,有人举报他图谋造反,结果他被李世民给处决了,下场挺惨的。
李世民干掉的最后一个功臣,李君羡,他的故事也挺让人揪心的。李君羡这人,原本也是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但可惜啊,最后却落了个被杀的下场。李世民为啥杀他呢?这事儿说来话长,但总的来说,就是李君羡在某些事情上触怒了李世民,导致他走上了绝路。想想李君羡的一生,也挺让人感慨的。他曾经为李世民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劫。他的命运啊,就像那翻滚的波涛,起伏不定,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李君羡的离世,真是冤枉得很。在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长安城里突然疯传起一个“武姓会取代李家兴盛”的谣言。
李君羡这家伙,真是倒霉到家了,他出生的地方、当的官、得的封号,甚至是小名,都和“武”这个字扯上了关系。就因为这些,他莫名其妙地被卷进了一场大风波里。
在皇宫里,李世民跟他的智囊团一起商量起了这事儿。
一个智囊轻声细语地对皇帝说:“皇上,这流言听起来挺离谱,但李君羡的情况跟它对上号了,老百姓听了可能会心里不踏实。”李世民皱起眉头,心里明白流言能搅动多大风浪,于是他拿定主意,要把李君羡的官给撤了,好让大伙儿安心。
李君羡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真是又苦又没法子。
他跟朋友们聊起天来,不由得叹了口气说:“我这辈子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结果却因为一个瞎扯的谣言,落得这么个下场。命运真是捉弄人啊,让人心里头真不是滋味。”
没过多久,更大的祸事就找上门来了。
有人说李君羡和坏人串通一气,这话虽然没啥证据,但还是在李世民心里种下了猜疑的根儿。
对于这些指控,李君羡没法说啥,只能老老实实等着看结果咋样。
最后,因为李世民对李君羡起了疑心,他被定了死罪。
行刑前,李君羡抬头望天,深吸一口气说:“我死得其所,就希望这世上能太太平平的。”这话像是一阵哀伤的风,在空中回旋,好久都没消散。
【最后的一位将军的结局】
到了唐高宗李治当家那会儿,开国时候的八大猛将里,就只剩薛万彻这一个还活着了。
薛万彻,他一开始是隋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在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因为他特别勇猛,李世民还把丹阳公主许配给了他,让他一跃成为了皇家的亲戚。
不过,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当上了皇帝,薛万彻的运气就变了。
他之前因为说了些朝廷的坏话,被赶出了京城。虽说没多久又被叫了回去,但这件事让他心里头很是不爽。
特别是当他当上了宁州刺史以后,他心里特别憋屈,觉得人家都没瞧得上他,这事儿就成了他日后行动的起因。
永徽三年某天夜里,薛万彻和房遗爱悄悄躲在一间屋子里聊天。
房遗爱小声告诉薛将军:“如今的朝廷,早不是李世民那时候的样子了,咱们得想点办法了。”
薛万彻的眼神里透着股说不出的情绪,他低声回答:“我心里有数,已经拿定主意了。咱们得动手,支持荆王李元景上位。”他们悄悄策划了一场推翻朝廷的行动,可没想到,这计划没多久就让人给发现了。
薛万彻被抓后,死活不肯认账,可房遗爱一出来作证,他立马就耷拉下了脑袋。
斩首那天,薛万彻被带到刑场,看到周围围满了人。他大声喊道:“我薛万彻,一身好本事,本该留在战场上为国家拼命,怎能因为房遗爱的事就被杀了呢!”说完,他抬起头,伸长脖子,告诉刽子手可以动手了。
那行刑的刽子手,第一刀下去的时候心里一慌,手也跟着哆嗦了一下,结果一刀砍歪了。
薛万彻朝着刽子手大吼:“你使的劲咋这么小!”结果,刽子手连着砍了三刀,总算是把事情给办妥了。
薛万彻的脑袋砰地一声掉在地上,他的一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这位曾经的勇猛大将,也是皇家的亲戚,最后是在唐朝的第三位皇上李治那里,走完了他的一生。
【结语】
说起中国古代,唐朝那些开国大将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坎坷的传奇。他们的人生路,不光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把当时政治的冷血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曾在大唐帝国疆场上英勇奋战,立下无数战功的将军们,最后却落得个凄凉下场,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说起杜伏威、阚棱还有李君羡,他们都是因为被人误会和猜疑,最后走上了牺牲的路。本来好好的人生,就这么被搅乱了,真是挺让人惋惜的。
罗艺、侯君集还有薛万彻这些人,他们的经历相当曲折离奇。
他们有的因为对朝廷的安排心怀不满,有的则是野心勃勃,最终走上了反叛的路子。
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踩到了皇上的红线,他们以前那些了不起的功劳和光彩,立马就变得啥也不是,最后留下的只有残忍和惋惜。
这些往事把古代政治的冷血面目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权力斗争的漩涡里,不管你以前有多大的成就,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甚至把小命都给搭上。
这简直就是对个人一生的超级大反转,也是历史冷酷无情的最佳证明。
他们活着或离去,成功或衰败,不光关乎个人的欢笑泪水,更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一个写照。
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把古代权力游戏里头的凶狠和冷漠,还有这过程中人心的复杂多变和不堪一击,都给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
每个事儿背后,都藏着对过往的深深琢磨,还有对人心里那点事儿的深挖细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