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至今仍在不少家庭中根深蒂固。2009年,天津姑娘小丽带着对婚姻的憧憬步入礼堂,却在成为全职妈妈后逐渐看清现实。当奶粉钱变成娘家的爱心救济,当深夜哄睡变成独自承担的固定夜班,曾经相爱的丈夫竟理直气壮地说出你不就是在家带个孩子。

据统计,全国有近4000万全职妈妈,她们每天平均工作14小时,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中等收入白领,可当婚姻破裂时,这份付出往往被换算成冷冰冰的零收入。如何将育儿、赡老、家事管理等无形劳动转化为货币?多数家庭没有记账习惯,关键证据往往随婚姻破裂被销毁。沿海与内陆地区判决差异可达10倍。

93%全职妈妈存在腰椎/颈椎疾病,68%确诊抑郁症。 山东济南的刘女士含泪讲述离婚时法官问我为什么不出去工作,可他没看见我伺候瘫痪婆婆的三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 民法典1088条虽明确了家务补偿制度,但当天津河西区法院真正用2万元给家务劳动标价时,仍引发热议:全职妈妈的付出到底该如何衡量?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中国全职妈妈的无声呐喊?

这场关于2万元的全民争论,终将载入中国性别平等的史册。当我们为某个具体数字争执时,真正要打破的是对无偿付出的集体沉默。说到底,家庭本是两人共筑的灯塔,若总有人觉得擦玻璃的活儿轻巧,迟早会有人先熄灭自己的光。当民法典为家务劳动撑腰,我们期待的不只是补偿款的数字增长,更是整个社会对家庭价值的重新丈量。毕竟,能用心疼换算的爱意,又怎会走到对簿公堂的境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