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培星小学三年级:探寻文化之旅,深耕语文教学
近日,海淀区培星小学三年级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以“触摸文化脉搏,传承中华瑰宝”为主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桥梁建筑赵州桥展开单元学习,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在开学初,王欣老师就利用周末亲自前往赵州桥调研,亲身实地感受这座世界闻名的古桥。
回到校园后,三年级组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集体教研备课。在王欣老师说课的基础之上,由专家柏主任、校领导窦主任进行指导,并提出了一些不足和修改方向。
聚焦一:从模糊到精准重构教学目标
初次备课,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太过宽泛和笼统,缺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精准定位。在柏主任、窦主任的指导下,经过集体学习与研讨,老师们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精准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导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托,要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本节课的内容。
在新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们搭建了以“理解创举奥秘—感受文化魅力—有条理介绍桥梁”的阶梯式框架,让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聚焦二:深入剖析教材关注课文结构
《赵州桥》全文结构清晰,按“总一分一总”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概述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建造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 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所在。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聚焦三:前测了解学情从旁观到沉浸
为了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困惑,教师们设计了前测。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为什么说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及“赵州桥的栏板上为什么要雕刻龙形图案”。针对孩子们的两个问题,老师们重点思考了如何化抽象为具体,确定了借助导游提示词这个学习支架,并利用图片、动画演示、建立古代桥梁建造时间轴等策略,创建了以小导游讲解赵州桥的真实情境,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赵州桥精妙的设计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前觉得赵州桥只是石头桥,现在发现它是艺术瑰宝!”课堂上,孩子们眼神发亮,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历史画卷,民族智慧与工匠精神直击心灵。
聚焦四:借助AI模型沉浸理解文化
在突破如何理解赵州桥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难点上,教师们以第三自然段为载体,巧妙地创建了一位AI人物李春,设计了现场“与李春对话,探讨赵州桥的栏板上为什么要雕刻龙形图案”的环节,巧妙地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理解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将文化与智慧相融合,既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别样生机。
基于以上思路与方向,王老师进行了七次试讲,组里的老师们全程跟随听课与磨课,通过一次次的调整与打磨,最终向全区老师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课堂。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唤醒。海淀区培星小学三年级组教师与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共同探索、传承、前行,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