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董卓策反吕布,靠的并非赤兔马!这四个字才是重点!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董卓依靠赤兔马和金银珠宝,凭着李肃的三寸之舌,成功诱降吕布,顺带收走丁原首级。
这赤兔马可日行千里,翻山越水,无往不利。
所谓英雄配好马,单挑不拉胯!
吕布这种飞将,过的是刀尖舔血的日子。
能得到这样一匹良驹,不容他不动心。金银珠宝和高官厚禄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在李肃的劝诱下,吕布甚至主动提出杀丁原献董卓的逆天建议。
就这样,吕布被李肃成功策反,并杀了丁原作为见面礼。后人也多数认为这是赤兔马的功劳。
然而,正史关于董卓对吕布的诱降,却是一笔带过的记载: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
怎么诱降呢?
惜字如金的陈寿没有给出正面解答,但实际上,我们却能在吕布和董卓的相处之中,抽丝剥茧,一探究竟。
在吕布带着丁原的并州部队归顺董卓后,就做了骑都尉。
没多久,他又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这相当于让他掌管军队指挥了。
如果董卓仅仅是靠高官厚禄来引诱吕布,让他背负杀上司的罪名,这一笔买卖不见得划算。
东汉时期,一个人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关乎到往后的仕途。
从吕布的出身来看,祖上应该并非什么达官贵族,能被一个并州刺史看重也不容易。
吕布在做出杀丁原这个决定时,必然也是经过权衡的。
如果单纯许以官职,让自己后边的仕途步子迈不开,这岂非巨坑?
所以,高官厚禄只是一个诱降条件之一,核心原因在于四个字:誓为父子
在吕布投靠董卓后,后者非常信任他,与他“誓为父子”。
历史上丁原和吕布并没有义父子的关系。
只有董卓和吕布才有。
因此,别再说吕布三姓家奴了,人家只是两姓家奴。
说白了,董卓就是给了吕布一个承诺:誓为父子。
你我以父子相称,我是你爹,你是我儿子。都是父子局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为什么誓为父子能对吕布有这么大的诱惑?
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董卓儿子的相关记载。只是提及有个叫董白的孙女,仅此而已。
比较大的可能就是:董卓的儿子年轻那会儿就去世了,董卓自己又没能力老来得子,偏偏这时候,需要收买吕布这员猛将。
董卓思量再三,不如就将吕布收为义子,岂非一举两得?
一方面自己膝下无子,另一方面自己有了权倾朝野的爪牙。
如果后边再有亲儿子,找个理由杀了不就好了(刘封:怎么感觉有点熟悉的味道)?
董卓内心是不是这么想的,不得而知,但他确实是与吕布誓为父子。
能被陈寿写进来,大概率他俩这种关系还是对外公开的,指不定还发了一份公告。
董卓背后可是凉州军团,他死后,这军队的继承权自然会落到义子吕布手里。
女婿牛辅?史料中记载他胆小怯弱。如果真有能力,董卓也用不着还收吕布这个义子。所以牛辅真不熟!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董卓和吕布可以说是双向奔赴的选择。
董卓以父子关系把吕布牢牢留在身边。
吕布则依托父子关系得到了高官厚禄,以及往后的权势地位。
看看后边王允劝说他诛杀董卓,吕布还说:怎奈我和董卓就像父子一样啊?
言下之意,他对这种誓为父子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
至少,吕布在与董卓矛盾日益加深之前,他肯定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继承位置,成为西凉军团,甚至朝廷的掌控者。
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目光短浅,但他并非有勇无谋,没啥脑子。
他绝不是一匹赤兔马、一堆金银珠宝就能收买的人,更不是头脑发热就叛杀上级的莽夫。
丁原能给到他的,董卓也能;丁原给不到他的,董卓却能!
吕布心里清楚得很,跟谁混容易出人头地。
他杀了董卓之后,四处择主,除了他的反复之外,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董卓虽然信任吕布,却也猜忌吕布。
经历那样的日子里,吕布逐渐活成以利益为求存核心的人,似乎也变得合理。
在吕布的为人法则里,人性远没有利益来得牢靠。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