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设计院,图纸质量越来越差了?
工程行业发展到今天,应该来说,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建筑、市政、交通、电力还是水利,技术层面发展的都很成熟了。然而,当下无论是甲方还是施工企业,都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设计院的图纸质量越来越差了。
这个现象,有时连很多设计师自己也发现了,也在吐槽。老读者都知道,本号之前介绍过不少大院(多数是央国企),很多是行业标杆的存在,即便是这样的龙头大院,也会被合作方吐槽图纸质量差。
今天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当下设计院的图纸越来越烂了?
一、设计周期压缩与成本压力
当前设计院普遍面临设计周期大幅缩减的问题,许多项目业主仅给予极短的设计时间,例如西北某石化项目仅允许两天时间就要完成全套施工图设计(相当于每天处理120张图纸)。
在甲方眼里,设计师手里的鼠标仿佛就是哈姆雷特的魔杖,挥一挥图纸就完事儿了。
同时,行业低价竞争导致设计费用被严重压低,设计院为维持利润不得不通过增加员工项目数量来分摊成本,人均工作量成倍增长,直接导致设计师无暇优化图纸细节。
无论行业如何调整,业主总是工程项目的牵头人和决定力量,当业主不关注图纸质量,只关注项目开发的“周期”和“成本”,那图纸质量注定不会好。
二、甲方不合理的干预
决策反复: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在施工图阶段经历10几次户型调整,每次修改都需推翻重来。更荒诞的是,有部分国企业主要求"未批先建",按已建实体反推图纸。
专业价值消解:甲方将设计师视为"绘图工具",某住宅项目设计费低至每平米20元,要是按日薪来算,不少设计师连月嫂都不如。
三、人才断层与流程失效
团队结构失衡:设计院人才大量流失,真正会画图的转行、跳槽走了(当然也有的升职了不再画图了),现在的设计院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系统性错误频发。核心技术人员被行政事务缠身,校审环节形同虚设。
质量失控:传统三级校审制度缩水,甚至出现"互审互签"现象,专业间配合流于形式。
有设计师吐槽:刚进设计院的时候,出图前要留出两周时间校核、审核、修改图纸,现在能赶在节点前画完就不错了,至于“三级校审”,不存在的!
四、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失衡
设计院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项目收益主要流向管理层和营销渠道,基层设计师收入与工作量严重不匹配。
某小型团队案例显示,传统设计院将50%设计费用于管理层分配,导致设计师缺乏质量把控动力。绩效考核机制往往以产值而非质量为标准,加剧了粗制滥造的风气。
各位大佬们,关于“设计图纸质量差”的原因,你还有其他的观点吗?欢迎评论区补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